循环农业生态园规划项目建设内容

  循环农业生态园规划项目与建设内容

  循环农业生态园区规划建设是对局部区域农业生态系统进行整治协调的一项复杂工作。一个好的规划,可以使循环农业生态园区建设与发展更加顺利和高效,园区对所在地区的循环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更具有示范、指导和推动意义。

  1、畜禽养殖重点推进畜禽养殖基地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全面实施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减少面源污染,完善集约化内循环养殖,从而达到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目的。畜禽养殖区的排泄物通过干稀分离,以“养殖区—排泄物—干粪—有机肥厂—种植区”、“养殖区—排泄物—稀粪、污水—沼气池—沼渣、渣液—种植区”和“沼气—输气管道—周边农户”等循环模式,以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

  2、水产养殖基地内淡水养殖区采取“猪—沼—鱼”养殖模式,该模式利用饲料养猪,猪粪发酵产生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用于水产养殖,构成了养殖中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系统。海水养殖区采用水产内循环养殖模式,其基本原理是:对虾精养塘中的水里含有残剩饲料、对虾的排泄物等,流进贝类塘中后,沉淀下来可作为贝类的饵料。贝类对水质有净化作用,贝类塘中的水通过水泵抽到添有生物杀菌剂的净化池中,进一步净化后,用来养对虾,2~3d循环1次。蓄水池用来储备干净海水,以补充养殖过程中蒸发损耗掉的海水。

  3、蔬菜种植通过畜禽养殖—肥料生产—田园种植链条,利用生物有机肥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等高品质蔬菜,开辟现代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新途径,真正实现高效农业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由畜禽粪便处理加工而成的有机肥料,不仅可以培肥地力,提高农作物产量10%~30%,还可以降低农残,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蔬菜品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4、稻鱼共生利用稻田丰富的浅水资源,发展稻鱼(虾、蟹、鳖)共生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既种稻又养鱼,把植物和动物、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复合型生态生产系统,促进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转化,实现“稳粮丰鱼增收”的目的。

  5、有机肥加工通过建设有机肥厂,消耗园区内的废弃物,形成并完善“猪—沼—蔬(果)”和“秸秆—牛—牛粪—有机肥—农田”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打造一个典型的种、养、肥、源相互结合与转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集约化农业生产模式的园区。在园区内,所有种植的蔬菜、水果全部采用由畜禽粪便处理加工而成的有机肥料;养殖所产生的废水将经过回收处理,净化为生态养殖池和园区灌溉用水。

篇2:生态园绿地规划设计

生态园绿地规划设计

1.规划原则

  (1)以维护生态园绿化的生态平衡为宗旨,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用生态、观赏、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模式进行规划。

  (2)切实保护好现有的植被资源,在此基础上,以景道、景点绿化为重点,逐步改善整体用地的绿化状况。

  (3)本着因地适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以绿化的点、线、面穿插于各功能区之间,各景道、景点的绿化要突出滨河景观的主题,但同时又表现区域的个性,达到树种生态性和环境条件相统一,植物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协调。

  (4)在保护与改善原有的条件下,用心做好水际地界的植物改造,大量培植观赏性强,又具有野趣的野生植被,建立独具特色的植物生态景观。

2.种植设计

(1)总体设计

  在植物配置时以生态造景为原则,以营造多种形态各异,色彩丰富的小森林、树丛、疏林灌草丛、林荫带等植物景观,从而获得稳定、多样的植物群落景观。选植嘉兴当地的乡土树种,常绿树和阔叶树相结合,与灌木、地被、水生植物形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以分隔竖向空间,创造植物群落的整体美。因为城市的绿地生态效益大小是由绿量决定的,而绿量的大小则取决于园林植物叶面积的大小,所以乔灌草合理配植绿地的生态绿量远大于大草坪和大色块的平面绿量,因此在规划中极少采用草坪和色块,尽可能利用品种较多的植物进行植物配景。大乔木的种植也能产生很好的绿廊效果,列植樟树,夏天可以遮荫,冬天落叶可以使人们充分享受阳光。点植银杏、广玉兰等,以丰富植物景观。灌木树种考虑到植物的季相变化所产生的不同景观效果:春季山茶、杜鹊花展开鲜艳的花朵;初夏广玉兰宽大的叶子中露出洁白花朵,插子花散,发出迷人的香气;秋天阵阵桂花香气四溢,红枫、鸡爪槭以其鲜红的叶色吸引游人的视线;冬季常绿树尽显身姿。总之,上层大乔木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形成上层界面空间,以保证夏季的浓荫和冬季的充足阳光;中层乔灌木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结合配置观花、观叶、观果及芳香树种;下层采用耐荫的低矮花灌木、地被及缀花草地。

(2)部分具体景观类型设计

  秀洲新区生态园绿化的植被应体现点、线、面三部分穿插结合特点。

  ①片林景观:成片种植开花树种,四季更替,以形成独特景观感受。可种植合欢、日本樱花、花石榴、臼玉兰、紫薇、木棒、山茶、含笑、木芙蓉、杜鹊、八仙花等。

  ②色叶景观:道路沿线绿化以常绿树种为主,不仅具有丰富明显的季相变化,而且在秋季形成色彩绚丽的色叶景观,气氛热烈,具体可采用银杏、枫香、无患子、红枫、鹅掌揪等树种。

  ③湿地景观:湿地好比是自然界的肾,具有不可忽略的生态功能,本次设计在较宽地段设计成湿地景观。开凿卵石生态小溪,通过种植水杉、池杉、垂柳、等耐水湿树种,种植莺尾、黄葛蒲、水葱、芦苇等湿生植物,创造出独特的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湿地景观。

  ④小花坛景观:在沿水边的小花坛中布置苏铁、凤尾兰、南天竹、红枫、紫薇、时令草花和马尼拉等植物,配以大卵石,创造一种配置精细的大盆景效果。

(3)主要参考树种

  ①常绿乔木:加纳利海枣、银海枣、雪松、黑松、香棒、杜英、广玉兰、红楠、乐昌含笑等。

  ②落叶乔木:湿地松、水杉、池杉、金钱松、银杏、无患子、枫香、鹅掌揪、栾树、样树、珊湖朴、重阳木、合欢、垂柳、自玉兰等。

  ③常绿小乔术和灌木:罗汉松、铅笔柏、桂花、香泡、红山茶、海桐球、火棘球、无刺构骨球、洒金千头柏球、红枫、茶梅、含笑、凤尾兰、金丝桃、杜鹊、龟甲冬青、红花橙木、金叶女贞、八角金盘、云南黄馨、振子花、小叶梳子花、金边黄杨、龙柏、刚竹、黄金间碧竹等。

  ④落叶小乔木和灌木:二乔玉兰、红叶李、花石榴、日本晚樱、西府海棠、羽毛枫、鸡爪械、红梅、碧桃、紫薇、腊梅、木棒、紫荆、八仙花、金叶女贞、木芙蓉、品种月季、苟药、美人蕉、二月兰等。

  ⑤地被植物:沿街草、马尼拉、红花酵酱草、红花三叶草、石蒜、吉样草、时令草花等。

  ⑥湿生植物:莺尾、黄葛蒲、水葱、芦苇等。

篇3:生态园生态空间设计

生态园生态空间设计

  维护生态园的生态基础,发挥生态园的巨大优势,将是秀洲新区放眼未来具有竞争力的基础。生态园要实现水与绿的对话,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景区,就必须在"有机增长"的原则下,实现该区域的生态性拓展。

(1)生态设计总体要求

  ①强化绿色生态格局。要构建秀洲新区的绿色生态格局,该区域的建设开发模式至关重要。首先要以人工与自然景观大系统的观念,确定生态景观格局;其次,应以生态原则找出土地形态上的差别以及各自的价值和限制,确定一些永久性开放空间,并对关键性的节点、水面、绿地和边界进行保护;最后,应根据生态园的环境承载能力,严格限制用地开发强度,防止开发建设蔓延。

  ②保护生态环境。其关键是要维护和培育它们自身的生态完整性、健康性和多样性,形成区域性的小气候环境,并通过加强它们彼此的联系,在区域景观生态的总体系统之中实现动态的平衡。在该区域内应保持水、绿一体的绿色空间形态,进行低密度开发,禁止进行渗透性开发,以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③采用适宜的绿化模式。嘉兴气候条件优越,植物资源丰富,因此生态园内的绿地植物选择以乡土树种、水生植物为主,以成片的人工种植林为主要种植形式,尤其是可利用新塍塘,使整个区域成为市区一片集中的大规模公共绿地。考虑到绿地的可参与性和可享用性,可规划一定面积的果园。

  ④集约开发:保证各片区相对完整性,使开敞空间穿插于其中,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各片区保持一定尺度,形成相对完整地、疏密有序的发展格局。

(2)河道综合整治

  规划地段虽然水系河流众多,但不成系统,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联系,整体上缺乏特色。规划将现状的河道连成大水面,水系连贯成网状,构成河、湖港、汊交错,绿岛浮渚的水网景观。该区域有大面积的湿地,显现自然生态的纯朴野趣;同时也有小溪、小河、水瀑等形态各异的自然水景。在对河道治理的基础上,通过疏理水系、调活水体、改善水质、营造水景,从而提高城市的品位,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水清、岸绿、景美、游畅"的目标。同时生态园内的水景观应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体现亲水、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人性化有机结合的构思。水系规划整合时主要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对于近距离的断头浜尽可能作沟通处理,以改善楔形绿地内的水质环境;二是对于水质不太好的短断头浜可填埋处理;三是处于造景、旅游项目开展需要,可在生态园内开挖人工河流、湖泊。对于河流的处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体育运动区:沟通断头浜,在体育公园中心地段开挖形成人工湖泊,成为体育公园的景观核心。

  ②休闲度假及办公区:结合步行空间开挖人工河,使人工河成为水乡生态度假区、办公区水上游览活动的组织者,从而使人工河在功能上成为新塍塘的重要补充,更多的承担旅游休闲功能,同时,人工河的开挖起到沟通各河流水系、完善水系格局、净化水体、提升整体景观环境的作用。

  ③森林公园:整治区域内的河道,尽量相互环通,并在适当地段放宽河道宽度,沿着弯曲的河道,在河叉口或视觉良好地段布置一些广场、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形成区域的水景核心和共享景观中庭。

  规划以自然河道为界,将规划地段分为三个功能区块,结合三个功能区内河道培育地方性耐水性植物或水生植物,如柳树、水杉、菖蒲、芦苇、艾草、菱、荷花等,这三个功能区块内产生的污水经各自的中心湿地内植物过滤后再流入新塍塘,保证了流入之水高于新塍塘水质。这种生态过滤方式既符合生态要求,又体现浓郁的水乡城市景观特色,形成良好的湿地环境。

(3)岸线设计及竖向规划

  (1)岸线设计应体现生态性,强调生态群落的合理配置,积极选用乡土树种、水生植物,重视湿地环境的营造。

  (2)规划在符合水利要求的前提下,采取如岸石自然堆砌、倾斜式草坡结合石砌岸线等自然生态式驳岸形式。

  (3)由于规划地段地势平台,高差变化小,不利于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规划由河道疏浚及水面开挖,通过土方平衡就势堆坡,使水、路形态相结合,丰富地形变化。经过地形处理,使整个区域即有水上公园的感觉,又能形成富有变化的景观,在岸线处理上,大部分岸线以自然斜坡为主,在湿地处可以有平地驳岸出现。

  (4)游憩设施和活动与竖向规划相对应,有亲水平台、栈道以及提供水上小型游憩活动的各种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