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的其中一个定义:

  ----把地理学家研究自然自然现象之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家研究一个生态系统内各功能结构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相结合为一体,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及价值流在地球发展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微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相互作用与转换,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

  1. 城市自然生态学: 人类活动与地域自然生态系统要素间的关系

  2. 城市景观生态学: 见上.

  3. 城市经济生态学: 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城市代谢过程

  4. 城市社会生态学: 城市人工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效应及人在建设城市

改造自然中所遇到的城市问题.

  ---------还有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

  1.以城市人口为研究中心,侧重于城市社会系统,并以社会生活质量为标志,以人口为基本 变量,探讨城市人口生物学特征,行为特征和社会特征在城市演化过程中的地位作用

  2.以城市能量流,物流和信息流为主线,侧重于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及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方面.

  3.以城市动植物与非生物环境的演变过程为主线,侧重于自然生态系统研究和城市动植物与城市居民城市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

  4.将城市视为社会,经济,自然 的复合生态系统,以复合生态系统概念理论为主流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的利用,社会和自然的协调以及系统动态的自身调节等基本原理:

1.生态位 :

  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生态位的宽度依据改种的适应性而改变,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广的生态位.

  -----城市生态位 :

  是一个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所提供的生态位.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以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活动的适意程度,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机器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势,

  从而决定了它对不同类型的经济以及不同职业年龄人群的吸引力和离心力.资源利用决定生产条件生态位,环境质量决定生活水平生态位.是城市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完备程度.人总是向往生态位高的城市城区.

2.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 :

  生态系统的结构逾多样复杂,则其抗干扰的能力越强.因此也越易于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

3.食物链(网)原理 :

  食物链: 指以能量和营养物质形成的多种生物之间的联系.

  食物网: 一个生物群落种许多食物链交错连接而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

  更为重要的一点我想应该是在这里 : *** 广义的食物链(网)原理应用于城市生态系统中时,首先是指以产品或废料及下脚料为轴线,以利润为动力将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企业,相互联系在一起,各企业之间的生产原料是相互提供的.

  在这运用中有很重要的两点: a.减链 : 除掉或控制那些影响食物网传递效益,利润低,污染重的链节.

  b.加链 : 增加新的生产环节,将不能直接利用的物质资源转化为价值高的产品.

  --------呵呵,好像这些我们中学的生物课就学习过的啊! ----

4.系统整体动能最优原理:

  城市各个子系统具有自身的目标与发展趋势,作为个体存在,他们都有无限制的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顾其他个体的潜势存在.城市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协调一致的,而是呈现出相生相克的关系状态,在理顺城市生态结构,改善系统运行状态时,要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整体动能和综合效益为目标,局部功能与效益应当服从整体功能与效益.------

5.环境承载力原理 :

  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呵呵,人类就是这么霸道!) ,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 环境本身具有有限性自我调节能力和量度. 主要特点: a. 客观性---在一定环境下,承载力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衡量和把握的. b. 主观性----承载力的指标及其数值将因人类社会行为内容的不同而不同. c. 明显的区域性和时间性.

  正向演替:当城市活动强度小于环境承载力的时候,城市生态系统向结构复杂能量最优利用生产力最高的方向演化,称为"正向演替".反之则为"逆向演替"

篇2:生态景观水处理

  生态景观水处理

  所谓生态景观水:即用于生态景观并符合生态景观用水的水。生态景观用水一般要求清澈、无臭味、无污染。生态景观用水可以是来自大自然的符合生态景观用水的水资源,也可以是通过现代科技及设施处理的符合生态景观用水的水资源,还可以是应用于现代景观中的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等使保持生态标准的水资源。具体标准可以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关于水资源的法律法规中的相关指数。

  通过特别的技术处理,起到物理及生物过滤的作用,去除和重复利用营养化物质、沉积悬浮物、增加生物氧气、沉淀有害金属、去除病菌、降解有毒化合物等,水中的微生物代谢作用所消耗的溶解氧量(BOD)、固体悬浮物(SS)、氮含量等几种常见指标不合格的水,经过人造湿地后,可以部分清除,达到净化作用。这便是通过现代科技及设施处理的符合生态景观用水的水资源。

  生态型景观水世界各地已逐渐增多,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并对公众开放游览。不仅如此,现代城市景观园林规划建设中,也越来越多的提到水景楼盘的设计理念,而与此同时,像是小区内的人工湖、人工河内的水都需要有系统处理的。一般是用生物膜,想生物栅,生态浮岛等,人工湿地技术现在也已经很大程度上的用到景观水处理上来了。这些用水在使用过中都要尽量的接近生态标准。

生态型景观水处理系统通常有三种形式,地下水流、地表水流、垂直水流。

  地下水流处理系统的原理:水体有机物浓度太高,可将水流引入地下,进行厌氧处理,再进行好氧处理,这个是生物处理高有机物污水的基本思路。使大分子,高分子的有机物通过厌氧处理,转化成小分子的酸,醇等物质,以便于好氧处理顺利进行。厌氧处理系统,池深度大约45—60公分深,做好防水,填充砾石,砾石的尺寸对水的流速影响很大,所以要考虑水量、水速、处理时间等因素。砾石直径大,则总空隙小,渗透系数大;沙子的总空隙大,但渗透系数小。渗透系数越小,越容易堵塞,尤其在入水口,及支流的末端,更易堵塞。根据经验,在入水口,砾石的直径最好是4—8公分,其余部分砾石直径为1-2.5公分为佳。

地下水流净化处理技术概念

  没有砾石的地区,用废弃的橡胶轮胎胶粒替代,也可以取得良好效果。地下水流系统可根据水体污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果含氮量高,可以向水中吹气,将氨氧化为硝酸盐。

  湿地的边缘可以种植各种对水体有净化作用的植物,常见的有花鸢尾、水葱、香蒲、菖蒲、蒲草、芦苇、荷花、泽泻、雨久花、水蓑衣等,最常用的香蒲和芦苇,属于生物入侵品种,使其它竞争力较弱的湿地植物逐渐消失。

  地表水景观系统的基本构造与地下水流的基本相似,作厌氧处理的封闭部分改为开放式,将砾石改为沙子、粘土、壤土的混合物,厚度约30公分,栽植上述水生植物,种植区基质的密度要求达到85%,否则植物会被水流冲走或漂浮,种植水生植物后的关键技术是,逐步灌水,不要一次到位,这样植物的成活率更高。地表水景观系统可以将人工及仿自然的水体

仿自然水体食物链

  结合起来,可以达到更好的景观及净化效果。

  垂直水流指景观水向下或向上的流动模式,有助于硝化细菌将氨氧化为硝酸的过程。对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藻类等生命物质也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生态型景观水在人工湿地中留存的时间,是净化的重要指标,从流入湿地到流出湿地所需时间越长,净化的作用就越强,一般来讲,至少2—3天。垂直水流净化水体的同时,还可以形成灵动活泼的景观。

  地表的各种汇聚水流的区域,尽可能联络成网,或地下、或地表或垂直等水流形式,设计成具有净化作用的景观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