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的起源与发展演变
今天,购物中心已经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发展演变,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是由于购物中心在传播过程中与各地具体情况相结合的结果。在不同的国家、社会和经济水平下,购物中心的发展模式既有自身的特点,又彼此影响。美国购物中心的建设始终居于领先地位,对欧洲、澳州和亚洲国家产生了显着的影响。
一.早期探索阶段
早期的购物中心探索和实践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特别是美国,它乃是发展购物中心的先驱。
早在19世纪,美国购物中心建设已经拉开序幕,但是它在20世纪以前的发展相当缓慢。在早期探索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原型有1827年西鲁斯·巴特勒(CyrusButler)在罗得岛普罗维登斯(Providence,RhodeIsland)建造的三层封闭购物廊,以及1907年爱德华·H·博尔顿(Edward H.Boulton)在巴尔的摩建造的罗兰帕克(Roland Park)中心。
20世纪20一30年代,购物中心在设计、开发和运营方面取得了显着的进步。一种较为固定的平面布局方式--即将一组商店围绕小汽车布置,或者商店被小汽车包围--很快得到重视,并逐渐流行起来。美国郊区化势头迫使零售商业设施适应汽车需要向郊区交通枢纽扩散,迎合新的区位选择。开发商尝试将沿街带橱窗的商店组合起来,并在商店群背后设置停车场。1921年,西尔斯·罗巴克(Sears Roebuck)公司在芝加哥郊区公路交叉点上建立了一家综合商店,以它为核心形成了带形中心(Strip Center)。带形中心是美国早期购物中心的典型代表,在30年代的美国郊区非常普遍。
探索阶段的购物中心虽然还比较原始,但是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特征,它们在布局上一般沿着一条中央大街布置。1923年建成的康萨斯城乡村俱乐部广场(The Country C1ub Plaza)包括280家承租户,由互相独立的一系列商店协调开发,其建筑、景观和招牌等都有统一风格。1937年建成的休斯敦奥克斯河中心(The River OaKs Center)有47家商店,并有32500平方米可出租面积(GLA)。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31年建成的达拉斯海兰帕克中心(Highland ParkCenter),它的一些创造性革新,主要体现在立面不正对街道、停车场不沿街。后来,城市土地机构将海兰帕克中心列为购物中心的原型,并归纳出购物中心的特征:使用不被公共街道分割的整块土地;拥有众多个体商店;统一商店形象;由唯一的所有者控制经营;根据需要提供一定数量的即时停车场。
英国对早期购物中心同样作了重要探索。20-30年代,英国郊区的独立商店纷纷组合成小型邻里中心,开发商将邻里中心作为居住区的配套建设内容。邻里中心是英国购物中心的先驱。
20年代在澳大利亚,购物中心的建设已经纳入首都堪培拉的规划。由于地广人稀的环境,主要吸收了美国经验发展小型郊区带形中心。30年代中期建设了一些小型邻里中少,为郊区兴起的居住区提供服务.
二.20世纪50年代成型阶段
30一40年代,邻里中心和郊区带形中心的建设,以及堪培拉购物中心的规划思想,为购物中心的设计、建设和管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开发商有能力将一组商业设施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建设和管理,规划师和建筑师也能够适应郊区的要求进行设计。政府和私人投资者都为购物中心建设提供了金融支持。零售商乐于在新的商业环境中开展业务,购物者也乐于光顾能够满足多种购物需求的郊区购物中心,这一切为战后购物中心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50年代,现代意义上的大型区域购物中心在美国郊区正式登场,百货商店与小商店群的结合形成了第一个区域购物中心。郊区集中的人口和购买力足以维持大型购物中心的存在,大规模高速公路建设迎来了购物中心发展的黄金时代。大百货商店除了在郊区购物中心开设分店外,还迫切要求建设以自己为核心的购物中心。50年代中期,郊区区域购物中心的布局和组成已经趋于固定,最常见的哑铃形模式出现了。百货公司作为核心商店的角色和地位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认识,此外,通过景观设计和环境设计来强化购物行为、增加购物兴趣的一系列设计方法也日臻成熟。
1956年,在明尼阿波利斯郊区伊代纳(Edina)建成的南谷购物中心(Southdale Shoppin8Center)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的革新体现在通过人工控制环境营造舒适宜人的购物环境和花园气氛,提供开放的公共空间以满足人们社会活动的需要,提供大面积的免费停车场,并将汽车限制在购物中心周围,在内部建立绝对的排除汽车干扰的步行区。这一切使之成为后来购物中心建设的范例。它的设计师维克托·格伦(Victor Gruen)是购物中心的积极倡导者,主持了许多雄心勃勃的购物中心开发计划,他对城市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甚至把解决城市问题的希望寄托在购物中心上。
郊区购物者要求交通便利、购物空间宽敞和免费停车场地充足的商业设施。购物中心不仅满足了这种要求,而且还在精神上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它通过增加更多有吸引力的因素,在步行的环境中创造社会生活和文化活动的气氛,让郊区居民参与社区的生活,创造一种古老的理想社会生活气氛,吸引人们前来购物体闲,从而丰富人们的生活。
郊区大型购物中心的发展,标志着购物中心已经成型。
与此同时,英国政府为了满足新建居住区居民的购物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参与了购物中心的开发。伴随城市重建和新城建设,一些大型区域购物中心也取得了成功。
三.20世纪60年代勃兴阶段
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是购物中心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国大型郊区购物中心迅速崛起,郊区大面积的廉价土地为购物中心提供了宽松、理想的设计和建设条件,环境工程的进步创造出不受自然环境限制的大型封闭式建筑,舒适的购物条件和环境使购物者纷至沓来,大量以南谷购物中心为蓝本的大型室内购物中心相继建成,遍布美国各大城市。60年代末期,美国大小购物中心数量已经超过10000个。
战后欧洲购物中心的发展速度虽不及美国,但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也不甘落后。英国试图借鉴美国郊区购物中心的经验进行城市市区的改造。60年代,科隆、斯德哥尔摩和哥本哈根等欧洲城市也陆续建成了购物中心。60年代中期在亚洲,日本已经着手建设购物中心。
这一阶段,购物中心在各地的发展虽然各具特色,但是由于彼此互相影响,仍然呈现出共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热哀于采用封闭室内步行街模式;过分依赖人工照明和人工空调。这些能源消耗方面的潜在问题到70年代才彻底暴露出来。
四.20世纪70年代成熟阶段
60年代的建设势头一直持续到70年代早期。欧洲城市的购物中心建设方兴未艾,日本的购物中心也正在积极建设当中,同时,美国出现了巨型购物中心。但是好景不长,70年代中期的石油危机给购物中心,特别是郊区购物中心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
石油危机之后,郊区购物中心的辉煌时代迅速成为过去,人们开始对城市郊区化和郊区购物中心大规模的建设进行反思。购物中心的发展重点从郊区转向城市市区。面对新的复杂的环境和地段,它在规模、类型和设计方法方面都发生了适应性变化,并逐渐走向成熟。
五.20世纪80年代多样化阶段
80年代以来,购物中心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高潮,这也是20世纪最富成效的建设阶段。以美国为例,统计资料表明,从数量上看,80年代中期是60年代以来的购物中心建设的第三次也是最高一次高峰。在1984年到1987年,每年约有20**个购物中心开工建设。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这一时期开始掀起购物中心建设热潮。
这一阶段,购物中心类型趋于多样化,虽然面积变化不大,但是类型演变异常活跃,并针对人口分布状况、区位和市场、竞争消费方式的变化作出反应。新的类型和亚类型迅速涌现,彼此之间相互作用,从而推动了购物中心的演变。
由于种种原因,80年代,购物中心的改造和更新成为主要的工作。以购物中心模式改造旧城商业区也得到了重视,购物中心建筑常常成为城市景观的主角。购物中心设计面临着新的挑战.除了考虑自身的内在功能之外,还需要考虑处理与城市的关系.城市市区用地和各种条件的限制更加促使购物中心类型的多样化。
*战后两种不同发展模式
由于具体条件的差异,北美洲、欧洲、澳州和亚洲国家的购物中心有各自不同的发展模式,其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以美国为代表的郊区发展模式和以英国为代表的城市市区发展模式。
1.城市郊区发展模式
在郊区发展模式中,购物中心最初立足于城市郊区,石油危机之后被迫转向城市市区,经历了从郊区到市区的过程。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最初优先发展郊区购物中心。在北美国家,城市郊区拥有大量廉价土地,高速公路交通发达,汽车普及率高,城市郊区化明显。因此,购物中心以郊区中高收入居住区和高速公路交叉点为立足点,因为这里服务人口密集,购买力强,汽车交通方便。而澳州国家,由于地广人稀,结合草原新城建设,其购物中心主要出现在新城市区或郊区空旷地上。
郊区购物中心依据规模可以明显地分为邻里中心、社区中心、区域中心等,除邻里中心之外,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需要大片的郊区用地才能运转。
邻里中心作为基本的购物设施,在许多国家的郊区居住区中大量存在。
50一70年代,郊区社区中心在美国非常盛行,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等国也相当具有代表性。澳州的郊区发展与美国有相似之处,因此社区中心普遍存在,它们大多与高速公路网有关,或者为郊区居住区服务。日本的社区中心与郊区铁路网关系密切,它们大多建于70年代的东京和大阪郊区或卫星城。
区域中心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中小城市也有一定程度的开发。美国城市周围的环路建设为区域中心提供了选址机会。在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南美城市,区域中心的发展模式也大致相同,只因各自地方特色的差异而有所变化。与美国相比,日本土地资源昂贵,实际投资费用也高得多,因此土地利用率比美国高得多,以多层区域中心为主,停车场配置率较低,这是由于郊区的公共交通比较便利,所以乘私人汽车购物者比例较低。购物中心主要集中在车站附近或者新城中心,像美国那样距城市市区很远的购物中心非常少。超级区域中心特别依赖于大面积的郊区用地,因此主要出现在美国和加拿大。
2.城市市区发展模式
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出于防止城市无限膨胀的需要,通过立法保护郊区的城市绿带,因此购物中心发展之初就立足于城市市区。
英国购物中心的发展速度明显超过欧洲其他地区,第一阶段主要结合城市重建和更新进行。战后,英国城市无论是否受到战争破坏,旧的城市结构已经破旧,也不能适应汽车的需要。城市街道汽车交通堵塞,商业街购物和服务交通混杂,人车混流,环境非常恶劣。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保障购物者安全,考文垂、普利茅斯和南安普敦等城市结合城市更新建成了第一批购物中心。第二阶段主要在新城新建商业中心区中建设购物中心。第三个阶段是运用封闭式购物中心大面积更新城市市区。
欧洲国家普遍实施了疏散人口计划。50年代,瑞典等许多欧洲国家实施新城计划,并结合郊区社区开发建设购物中心。虽然新城开发为购物中心在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但是欧洲郊区区域中心的建设仍然极为有限。1981年美国有1350家区域中心开业,而在欧洲仅有75家。由于在高速公路交叉点上发展区域中心遭到规划部门的反对,因此欧洲城市的购物中心主要出现在原有城市结构中,这种城市市区发展模式相当典型。
3.两种发展模式的融合
80年代以前,英国的郊区区域中心非常少,80年代以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变,区域中心已经逐渐从城市市区解脱出来。继1976年布伦特·克罗斯(The Brent Cross)建成开业之后,1986年,第一个真正的郊区区域购物中心在盖茨黑德(Gateshead)开业。
英国开发商追求这种典型完美的北美式购物中心。就在此时,美国的开发商却已经把开发目光转向城市市区。在80年代以前,在美国城市市区开发购物中心是难以想像的,而今天,许多购物中心都扎根在城市市区。在英国和美国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购物中心建设舞台上出现了不同的趋势,其郊区发展模式和市区发展模式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
篇2:购物中心室内外广告位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
ZZZZ室内/外广告位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
一、目的
(一)提升项目整体形象,突出品牌形象宣传,联营商家促销活动宣传效果最大化,保证实现公司收益最大化;
(二)建立标准化的工作程序,确保项目室内、外广告位策划,招商,广告发布,现场管理等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明确各部门职责。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ZZZZ购物中心
三、主管责任人
营销部
四、执行部门及职责
(1)广告位招商责任部门
1.全面主导广场广告位的招商和管理工作。
营销部
2.广告位招商责任部门:负责公司所有广告位招商
3.营销部根据项目规划的室内外广告位进行招商洽谈,招商对象以ZZZZ购物中心商家为主,原则上不对ZZZZ购物中心以外商户出租。
(2)广告位招商标准、招商信息、合同管理责任部门
负责所有广告位的招商标准的拟定、招商信息发布和合同管理。工作范畴包括:
1.负责所有广告位招商标准的拟定;
2.广告协议包括:新签、续签、变更、撤场等;
3.广告位租赁到期前一个月,负责提醒和督促商家办理续签或撤场手续;在未有新租户的情况下,对于未办理任何手续过期悬挂的广告画,督促其在要求时间内撤除或申请续签,同时按新的费用标准收取供应商延期悬挂费用。同时联系安排新的广告画面覆盖安装。
4.营销部负责每季度提交一次“广告位管理报表”, 报营运部、公司领导,督促招商部进行空置的广告位招商。
(3)广告位现场检查和管理责任部门
负责公司所有广告位的现场检查和管理:
1.广告位射灯、灯箱广告灯管是否正常照明。
2.广告画面是否褪色或卷边、脱落、毁坏等现象。
3.广告内容是否符合季节性和时效性。
4.对于首次安装的广告画,负责检查和保证“广告意向签订审批表”已经获得公司的批复,方可允许供应商安装;
5.常备经公司审批过的企业宣传广告画,以便必要时填补广告空位;
6.负责梳理和统计所有室内、外广告位资源。
7.负责对商家广告设计效果以及发布内容审核,对不合规定的广告发布要求其进行修改,直到符合相关规定后方可制作安装。
五、商场室内、外广告位管理范围
(1)户外广告位
店内广告位
外墙体临租宣传位、广场宣传立牌(灯箱广告)、外立面及楼顶长租广告位、多媒体IED电子屏等(2)
墙面柱体超薄灯箱广告、POP吊旗、橱窗、DP点、电梯内广告、手扶梯立牌等
六、室内、外广告位出租原则
(1)场内商家优先:公司的广告位主要服务于场内商家的经营需要,优先出租给场内商家使用,原则上室内广告位不向场外商家开放
(2)价高者优先,户外广告位招商采取既责任到部门又公开竞争的原则:当广告位置承租意向发生冲突时,在品牌条件同等情况下,优先出租给承租价格高的商家。
七、室内广告管理规范
(1)室内、外广告制作及安装总要求
1.广告画的内容健康,形式大方,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及公司要求,并能突出商品特色,体现品牌形象;
2.工艺制作要求精细、美观,图案清晰,有立体感,安装拆换方便;
3.安装材料要求具有安全性,户外广告安装材料必须可防雨、防晒,耐高温;
4.广告的制作与发布不得破坏广告位的附着物;
5.广告画面内容必须每个季度做一次更换;
6.广告位的制作费用和其他相关费用由商家自行承担;
7.商家负责对户外广告工商、城管部门报批手续的办理;
8. 所有商家未经批准不得在广场所属区域发布任何形式的宣传广告。
(2)室内广告位制作补充要求
1.为保持店内通道畅通,扶手梯口一般不用于信息公布,通道位置宽敞的楼层可适当用于公布临时性商家信息(如楼梯立牌),但要求配置专用展架和保证美观,并经过ZZZZ购物中心营销部审核方可允许摆放;
2.除温馨提示外,扶梯扶手的玻璃(包括上行、下行扶梯之间的位置)不用于信息公布;
3.中庭上方和两侧墙面除现有灯箱位外,不允许张贴临时性广告牌;4.扶梯上方仅用于悬挂楼层导购牌;
4.扶梯上方仅用于悬挂楼层导购牌;
5.展示架一定要正面朝向主通道,与通道平行摆放,等距放置
6.不得在门店店头门框、形象柱、形象墙、橱窗玻璃和其他任何公共建筑表面随意张贴海报;
7.必须使用专用美观高档的展架和展牌进行海报展示,如:木制仿古海报架、铝合金海报展架、歌谱架等。原则上展示架需陈列在通道30CM以内,不得超出;
8.严禁陈列活动过期的POP海报;
9.严禁宣传品出现有污渍,破损,及严重褶皱现象;
10.未经允许,商家不得随意使用ZZZZ购物中心标志和专属宣传语;
11.陈列材质必须使用喷绘,或更美观大方的广告载体;
12.未经允许严禁在公共区域和ZZZZ购物中心其他专属区域陈列展示宣传品;
13.不得在非商家门店里面的天花上方悬挂任何形式的广告;
14.ZZZZ购物中心所有专柜未经允许不得在卖场任何地方使用X展架、易拉宝陈列海报。
14.任何专柜不得私自挪动和撤除公共指示标识、消防标示以及其他安全类标识;
15.严禁陈列任何非法或有碍广场形象的宣传品;
违规执行程序:
营销部在巡场中发现以上违规行为及时给予商家口头警告和提出更换或撤除要求。
如发现商家依然没撤除的或出现再次违规现象的,给予强行撤除并开具书面警告函。
营销部将此份文件派发给各个商家,如商家认同文件内容,需在文件上签上商家负责人的名字并复印一份留底。
管理职责:
营销部参照以上规定对卖场形象进行日常检查、维护和管理;
营销部负责卖场整体形象和所有广告资源的统筹管理,配合、指导营运部进行卖场广告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管理支配店内各项用于广告发布的资源。
八、室内、外广告位出租业务流程
1. 营销部提供的广场所有室内、外广告位资源统计表和所有广告位招商标准明细(每个广告位必须附有编号和尺寸);价格方案,由执行董事核批。
2. 公司相关领导对门店所有室内、户外广告位招商标准进行审核;
3. 营销部将公司批复的广告位招商标准存档备案。
(2)室外广告位意向申请(或延期、续签)流程
(3)操作要求和标准
1、商家按规范要填报相关申请,各项内容应准确、完整、详实填写;
2、相关部门或分管领导复核以上资料的准确性及合理性,给出审核意见;
3、营销部跟进招商责任人与商家签订广告协议及跟进广告费用缴纳情况;
4、商家签订协议时需提供内容健康,形式大方,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及公司要求,并能突出商品(产品)特色,体现品牌形象的广告画面设计效果图,营销部相关人员对画面进行审核,对不合格的设计画面按要求提出修改建议。
(4)室内、外广告位撤场流程
1.流程
2.操作要求和标准
a.责任人按要求填写《广告位装卸审批表》,对于需高空作业的,须要求提供施工人员的高空作业证。
b.营销部通知新的广告位租赁商家及时安装广告画,在没有新的续签商家的情况下,安排安装我司的形象宣传备用画,不能出现空置情况。
九、相关申请表格
(1)《广告意向签订申请表》
(2)《广告安装/拆卸申请表》
(3)《广告位租赁协议》
十、执行日期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公司的其它规定或规章制度中涉及管理条款,可作为本制度的补充,如在执行中互有冲突,以本制度为准。
广告位出租价格标准和补充说明
临租位收费标准:
临租位原则上是我公司提供给商家进行临时促销和宣传使用的,商家可填报《临时广告位使用申请表》由我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审批后方可使用,不需签订《广告位租赁协议书》,使用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一周,我公司将按元/每天/每个的标准进行收费。
临租位具体位置和详细尺寸见附件(图)。
室外广告位收费标准:
长租广告位是我公司提供给进驻我公司的大品牌商家和能带动我公司提高知名度的商家进行品牌形象宣传的广告位。合同签订使用时间为2年。
收费标准为按不同编号广告位具体收费价格而定。特殊情况可向相关品类招商负责人申请免费使用,招商负责人在《室内/外广告意向签订申请表》上注明免费使用,由相关领导签字审批后即可执行。
长租位具体位置和详细尺寸见附件(图)
室内广告位收费标准:
收费标准为按不同编号广告位具体收费价格而定。特殊情况可向相关品类招商负责人申请免费使用,招商负责人在《室内/外广告意向签订申请表》上注明免费使用,由相关领导签字审批后即可执行。
室内POP吊旗、橱窗、DP点、手扶梯立牌均为室内临时宣传位、原则上均为免费使用,不用签定《广告位租赁协议书》,但需填写《室内/外广告意向签订申请表》,使用日期一般不得超过一个星期,特殊情况在获得公司相关部门领导批准后方可继续使用。
橱窗、DP点原则上只给新入场品牌和知名品牌使用,特殊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本流程适用于:ZZZZ购物中心
ZZZZ购物中心
二0一三年十月十八日
篇3:避免购物中心二三楼空置现象
如何避免购物中心"二三楼"空置现象?
香港成熟的商场开发经验值得深圳学习
话题缘起:深圳GDP总量在全国大城市中名列第四,人均GDP第一,但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却仅列第九,这种反差一方面意味着积蓄有商业发展的诱因,但同时也是深圳早期商业布局不合理造成的业内惯常说的"二楼垂直衰减,三楼基本死亡"的较严重空置现象的佐证。因此,新增商业中心应尽量借鉴发达地区商业中心发展的成熟经验。日前,美格行咨询公司委派资深专业人士小组去香港取经,对所有面积在30000平方米以上的34个购物中心进行深入调研,并与有关管理公司人士一起探讨购物中心规划与开发之道,相信会对目前深圳的商业地产市场起到较好的借鉴意义。
前期市场调研务必要深入
根据国际上购物中心发展规律,当社会经济发展到某一阶段时,购物中心便迅猛发展,以日本为例,1970年以前,日本只有135家购物中心,在后来的30多年里,2600多家购物中心诞生。目前我国省会以上城市购物中心总体数量为236家,其中20**年新增购物中心94家,占购物中心总量的40%。结合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现状,以及在我国城市化水平将从30%发展到到70%的预期。我们有理由憧憬:在中国,购物中心这一与"享受型"生活方式需求相吻合的商业业态将步入快速发展时期。
香港发展商在购物中心项目立项前通常要请专业顾问公司对项目进行认真的、客观的、系统的可行性研究、项目市场调研、商店组合测试,在这方面做足做够功课,以确保项目成功。例如,20**年落成的大型购物中心"又一城"项目在开发前期专门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市场调研活动。美国购物中心项目开工前,一般都要取得核心店首肯设店,出租面积通常要达到50%甚至70%时才兴建。联想到深圳正在酝酿的不少大型购物中心项目,切记前期的市场调研工作一定要认真和深入,可行性研究一定要客观可信。
交通是项目成功的必要条件
一般购物中心均有地铁直通、巴士总站及有足够停车位数方便驾车人士;注重因地制宜,利用架空通廊与街对面、写字楼或住宅区直接相连也是常用的人流导入手段。例如:"太古广场"项目有地铁直通,51条巴士线路经过,另有两个地面沿街入口及一个架空全封闭天桥走廊与街对面连接;"海港城"项目临近地铁站、有巴士总站及中港码头导入人流;"太古城中心"项目有两个地铁入口,有30条巴士线路经过,有两个架空封闭通廊与写字楼相连,有三个架空封闭通廊与住宅区相连。
同时对多个楼层直接导入人流,使较多楼层感觉象地面层,地铁入口直接与较高楼层相连,从而提高各楼层租金收益水平。例如:(1)"又一城"项目有五个楼层直接导入人流,MTR层连接九龙塘地铁站,LG2(LowGround)及LG1两个楼层连接九龙塘九广铁路站,UG(UpGround)及G两个楼层连接地面层,G层南部为巴士总站,LG1层通过隧道与"达之路"街对面的香港城市大学相连;"太古广场"项目亦有类似处理手法。(2)"新都会广场"地面人流直接导入三个层次:L1、L2及L3层。(3)"青衣城"项目地铁人流直接导入F3层(最高一层)。"又一城"(共七层)和"太古广场"(三层)的各楼层租金水平基本相等,可谓经典案例。
引导人流经过每一间店铺
核心商店通常安排在楼层的两端,对引导人流起重要作用,被称为磁极与锚固点;中庭合理布置,如自动扶梯连环向上,尽量鼓励层间运动;有时集中的餐饮区放在较高楼层,以使人流向上;多个楼层设有餐饮店,但仅设于一端;有时停车场也仅有一端可以到达;较高楼层布置一些景点;设置少量休息座椅等;这些都是引导人流流动的有效手段。
讲究购物环境的舒适化,从各方面满足消费者的心理享受要求。开扬的镂空中庭或通廊让自然光线从玻璃顶投下;步道设计采用弧线型使顾客步移景移;适当布置小品和绿化景观;较新的购物中心楼层净高均在3米以上,步行通道宽度在3.9米左右且布置于镂空中庭或通廊旁;地板颜色的丰富多变。
餐饮及娱乐设施是购物中心商业规划的重要部分,对吸引人流作用明显,也是购物中心体现社会机能与休闲机能的常用手段。多数购物中心设有电影院(一般有三个放映院以上)和儿童游乐为主题的"冒险乐园",以及相对集中的餐饮区。"又一城"项目设有全香港最大的溜冰场,溜冰场上空镂空上盖玻璃顶,并在有关各楼层围绕溜冰场周边配置餐饮区,娱乐与餐饮互动成为一大特色,凭添购物乐趣;"旺角新世纪广场"在L5层设有约1500平米的美食广场,并将儿童乐园设于美食广场旁,假日时一家人可以让小孩在儿童乐园玩耍,大人在旁边餐饮区座座;"西九龙中心"在镂空中庭的顶部(九层)建有全香港唯一室内过山车,并将溜冰场设于七层,整体有40%营业面积为餐饮。
经营管理要讲究关怀社区
一般购物中心均设有"展览场地",间断性举行系列活动。例如,"又一城"项目20**年10月份主题系列活动有:NOW全新宽频电视体验、CravtreeandEvelyn揉指嫩肤主题推广活动、南华早报百年图片展、黄昏钢琴表演、乳癌关怀月;"太古城中心"20**年10月主题系列活动有:青少年图书汇展、知识宝库汇展、全港小学普通话唐诗朗诵比赛、全港小学英文诗朗诵比赛、全港亲子阅读比赛等。在美国也有相似情况,购物中心有条众所周知的市场推广原则,就是勿忘对社区的关怀;购物中心经常是社区活动的赞助者。
某种程度上购物中心更象步行街,许多购物中心的商店并不清晰分区,让消费者体验随机购物的乐趣。在购物中心内,服装、流行服饰、童装玩具、餐饮、大小书店等商店可能分布于各层各区,在这方面与传统意义上的商业步行街十分相似,再配以娱乐设施及景观小品,让顾客充分体验"逛街"的乐趣。与此相应的,许多购物中心并无传统百货商店的购物导示系统,代之以人流集散关键点摆放平面图和商户名录,导示牌上内容主要为出口、洗手间、地铁或公共设施的方位导向。
借鉴成熟经验
购物中心的精髓在于它的统一性与全面性,其所有者、管理者与经营者分离的管理模式与当今的社会生产社会化、分工专业化的潮流一致,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目前深圳购物中心开发似乎风生水起,规划中的ShoppingCentre或ShoppingMall有:人民南、市中心区20多万平方米的地下商业街、南山区规划中的大型商业中心、龙岗在建的三大Mall:五洲风情Mall、鹏达假日Mall、星河Mall等。深圳地铁的明年通车和私家车数量的快速发展无疑是购物中心发展的催化剂。
深圳GDP总量在全国大城市中名列第四,人均GDP第一,但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却仅列第九,这种反差一方面意味着积蓄有商业发展的诱因,但同时也是深圳早期商业布局不合理造成的业内惯常说的"二楼垂直衰减,三楼基本死亡"的较严重空置现象的佐证。因此,新增商业中心应尽量借鉴发达地区商业中心发展的成熟经验,必须保证质量发展,否则无异于堆砌新的建筑垃圾。
(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