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质量管理QC小组法

  哈佛质量管理-QC小组法

  QC小组,即质量管理小组,是指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员工,围绕企业的方针目标和现场存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和人的素质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群众组织。

  QC小组活动起源于日本。本世纪50年代起,日本开始对现场负责人进行质量管理教育,并出现了名为"现场QC讨论会"的组织,1962年正式改名"为QC小组",开始在全国注册登记,当时第一个注册登记的是日本电电公社松山搬运机QC小组。1964年以后,QC小组支部,日本科技联建立了QC小组本部。日本是世界上按职工比例计算QC小组最多的国家,现在,QC小组在世界上发展十分迅速,已遍及五大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

  □ QC基本原理

  在质量管理中,人的作用表现在知识技能和积极性两个方面,是产品质量的决定因素。员工处于生产第一线,他们对影响制造质量的因素最清楚。因此,要用一定形式将从事某一生立的操作工人和有关人员组织在一起,共同管理产品质量,研究影响质量的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 QC主要内容

  1.QC小组的分类

  根据工作性质和内容的不同,QC小组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现场型:主要以班组、工序、服务现场职工为主组成,以稳定工序,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提高服务质量为目的。

  (2)攻关型。一般由主管、工程技术人员和员工三结合组成,以解决有一定难度的质量关键为目的。

  (3)管理型。以管理人员为主组成,以提高工作质量,改善与解决管理中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为目的。

  (4)服务型。由从事服务性工作的员工组成,以提高服务质量,推动服务工作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

  2.QC小组的成员

  为了便于活动,小组人员不宜过多,一般为3~10人较合适。小组成员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努力学习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和其他现代管理方法,熟悉本岗位的技术标准和工艺规程,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并能积极参加活动。

  3.QC小组组长是小组的带头人

  组长一般由全体组员选举产生,也可在成员同意的前提下,由行政领导提名。对于自愿结合的班组QC小组来讲,组长通常由小组的发起人担任。QC小组组长应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热心人,事业心强,技术水平和思维能力较高,能善于团结周围员工,发挥集体智慧,掌握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数理统计方法,并有一定组织活动的能力。

  4.QC小组的注册登记

  QC小组组建以后,要填写"QC小组活动登记表",经小组所在单位报企业QC小组主管部门进行注册编号,以利企业对小组活动的日常管理和帮助指导。QC小组活动登记表如表9.2。1.

  □ QC小组的活动程序

  QC小组组建以后,从选择课题开始,开展活动。活动的具体程序如下:

  (1)选题。QC小组活动课题选择,一般应:根据企业方针目标和中心工作;根据现场存在的薄弱环节;根据用户(包括下道工序)的需要。

  从广义的质量概念出发,QC小组的选题范围涉及到企业各个方面工作。因此,选题的范围是广泛的,概括有10大方面: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设备管理;提高出勤率、工时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强定额管理;开发新品,开设新的服务项目;安全生产;治理"三废",改善环境;提高顾客(用户)满意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2)确定目标值。课题选定以后,应确定合理的目标值。目标值的确定要:注重目标值的定量化,使小组成员有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便于检查,活动成果便于评价;注重实现目标值的可能性,既要防止目标值定得太低,小组活动缺乏意义,又要防止目标值定得太高,久攻不克,使小组成员失去信心。

  (3)调查现状。为了解课题的目前状况,必须认真做好现状调查。在进行现状调查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应用不同的QC工具(如调查表、排列图、折线图、柱状图、直方图、管理图、饼分图等),进行数据的搜集整理。

  (4)分析原因。对调查后掌握到的现状,要发动全体组员动脑筋,想办法,依靠掌握的数据,集思广益,选用适当的QC工具(如因果图、关联图、系统图、相关图、排列图等),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

  (5)找出主要原因。经过原因分析以后,将多种原因,根据关键、少数和次要多数的原理,进行排列,从中找出主要原因。在寻找主要原因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应用排列图、关联图、相关图、矩阵分析、分层法等不同分析方法。

  (6)制定措施。主要原因确定后,制定相应的措施计划,明确各项问题的具体措施,要达到的目的,谁来做,何时完成以及检查人。

  (7)实施措施。按措施计划分工实施。小组长要组织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地研究实施情况,随时了解课题进展,发现新问题要及时研究、调查措施计划,以达到活动目标。

  (8)检查效果。措施实施后,应进行效果检查。效果检查是把措施实施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看其实施后的效果,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如果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小组就可以进入下一步工作;如果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就应对计划的执行情况及其可行性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在第二次循环中加以改进。

  (9)制定巩固措施。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值,说明该课题已经完成。但为了保证成果得到巩固,小组必须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或方法纳入工作标准、工艺规程或管理标准,经有关部门审定后纳入企业有关标准或文件。如果课题的内容只涉及本班组,那就可以通过班组守则、岗位责任制等形式加以巩固。

  (10)分析遗留问题。小组通过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就是经过了一个PDCA循环。这时候,应对遗留问题进行分析,并将其作为下一次活动的课题,进入新的PDCA循环。

  (11)总结成果资料。小组将活动的成果进行总结,是自我提高的重要环节,也是成果发表的必要准备,还是总结经验、找出问题,进行下一个循环的开始。

  以上步骤是QC小组活动的全过程,体现了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由于QC小组每次取得成果后,能够将遗留问题作为小组下个循环的课题(如没有遗留问题,则提出新的打算),因此就使QC小组活动能够持久深入地开展,推动PDCA循环不断前进。

篇2:护理核心制度:护理质量管理制度

护理质量管理制度

  1、医院成立由分管院长、护理部主任(副主任)、科护士长组成的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护理质量管理目标及各项护理质量标准制定并对护理质量实施控制与管理。

  2、护理质量实行护理部、科室、病区三级控制和管理。

  ⑴ 病区护理质量控制组(1级):由2—4人组成,病区护士长参加并负责。按照质量标准对护理质量实施全面控制,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出现的质量缺陷进行分析,制定改进措施。检查有登记、记录并及时反馈,每月填写检查登记表及护理质量月报表报上一级质控组。

  ⑵ 科护理质量控制组(Ⅱ级):由3—5人组成,科护士长参加并负责。每月有计划地或根据科室护理质量的薄弱环节进行检查,填写检查登记表及护理质量月报表报护理部控制组,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并落实。

  ⑶ 护理部护理质量控制组(Ⅲ级):由6—9人组成,护理部主任参加并负责。每月按护理质量控制项目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各病区护理工作进行检查评价,填写检查登记表及综合报表。及时研究、分析、解决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每月在护士长会议上反馈检查结果,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

  3、建立专职护理文书终末质量控制督察小组,由主管护师以上人员承担负责全院护理文书质量检查。每月对出院患者的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手术护理记录单等进行检查评价,不定期到临床科室抽查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填写检查登记表上报护理部。

  4、对护理质量缺陷进行跟踪监控,实观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5、各级质控组每月按时上报检查结果,科及病区于每月30日以前报护理部,护理部负责对全院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填写报表并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检查评价结果。

  6、护理部随时向主管院长汇报全院护理质量控制与管理情况,每月召开一次护理质量分析会,每年进行护理质量控制与管理总结并向全院护理人员通报。

  7、护理工作质量检查考评结果作为各级护理人员的考核内容。

篇3:护理质量管理制度

  护理质量管理制度:

  (一)有健全的护理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对全院护理质量行使指导、检查、考核、监督和协调职责。

  (二)制定护理质量标准、考核办法和持续改进方案。

  (三)制定年度护理质量管理目标和措施,有年、季、月质量分析以及信息反馈、整改措施和效果评价。护理质量检查结果列为护士长考核重点,并与科室绩效挂钩。

  (四)每年定期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质量和安全教育。

  (五)检查护理质量标准落实情况,并有记录:

  1、实施基础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基础护理合格率≥90%。

  2、实施专科护理质量标准,落实专科护理常规,对危重、大手术和疑难病人作为重点管理,专科护理到位。

  3、危重病人有护理计划,措施具体,记录完整规范,危重病人护理合格率≥90%。

  4、护理单元备急救车、急救器材、药品、急救物品齐备完好率100%。

  5、按照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和《四川省护理文件书写规范(试行)》,每年有定期的护理文件书写质量评价,合格率≥90%。

  6、坚持对护理人员进行“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培训及考核,人人达标,有考核记录。

  7、有重点护理环节的管理,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8、完善专项护理的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各类导管脱落、病人跌伤、压疮等。

  (六)关键环节、重点部门、重要岗位有质量标准与质量保证措施,如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血液净化室、手术室、供应室等。

  (七)建立与规范护理缺陷管理制度,包括差错事故管理与报告制度、投诉管理制度等。

  (八)建立和完善护理会诊、护理病历讨论和护理查房制度。

  (九)建立质量可追溯机制,有年、季、月质量分析、信息反包馈、整改措施、效果评价。每年定期与不定期对护理质量标准进行效果评价,并体现在持续改进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