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我还记得六年前的那个9月,远离家乡,来到了千里以外的武汉华中师大求学。当时的心情其实是郁闷的,高考成绩不错,又极度恋家的我,第一批全部的志愿填写的的都是浙江省内的大学,结果,似乎冥冥中自有注定,阴差阳错地被提前批的华中师范大学录取了。那一年,在温家宝总理的倡导下,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高校招收首届免费师范生。从来没想过当老师的我,就这样踏入了华中师大的校门,签约成为首届免费师范生中的一员,这也就意味着我不得不成为一名老师。是的,在这里,我用了“不得不”这个词,因为当时,18岁的我,本以为自己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本以为自己从来也不会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结果上天却是跟我开了这样一个玩笑。
刚进大学,环境的不适应,专业的不喜欢,一度让我很纠结,很失望。但是,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大学生活的逐渐开展,我渐渐敞开了心扉,接受了自己未来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事实,并且以此为豪。
时光如白驹过隙,大学四年,生命中最美好的四年,在武汉这座炎热的城市度过。而我也是幸运的。顺利回到家乡,顺利找到工作,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第一年工作,学校马上让我当了班主任。说实话,当时压力非常大,一度精神崩溃。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与我所期待的相去甚远。理想中的教师生涯,也与我想象中的相去甚远。幸而,学校的同事,前辈老师,对于非常关照,不断地帮助我,鼓励我,引导我多看书,多学习,多实践。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当时一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顿时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不就是为像我这样的老师而写的吗?每当夜深人静或者是迷茫无所得的时候,我总是在灯下反复地阅读这本书,感触良多。
这本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和平实的语言引领我们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非常贴近我们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就如和作者触膝相谈一样亲切。书中文章都是以一位知心朋友的姿态娓娓而谈,有长者的劝慰,有智者的提醒……一切是亲历深思的经验之谈,读后使我受益匪浅!
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非老师教育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的领路人,我们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吴老师也坦诚地揭示了现代教育中如“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这样的教育问题。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很长,成长的环境也不尽相同。或多或少有些体现某些独特“个性”的学生会影响我们的日常教学,似乎这样的学生比以前还要多一些,特别在一些非班主任的课上,这样的孩子表现的就愈加明显。以前总信仰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因为这样,我们面对一些特殊的孩子,往往会缴尽脑汁,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转变他(她)的,自己是有能力的,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常常这样为了这一棵树,却放弃了一片森林,有些得不偿失。吴老师的在书中多次提到、渗透的“不要急”、“慢”让我为此松了一口气,我想“尽人事,顺天意”也许可以成为我们对待“难教的学生”的准则吧。其中有一段文字说得非常有道理:“如果一个十七八岁的学生行为自私乖戾,而家庭又特别放纵他,那么这名学生一般也很难有什么发展。也许只有在成年后遭受重大挫折,或是有了“顿悟”,才可能有转机。”
《珍视我们的专业》一文指出,一个连自己专业都不爱的老师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而优秀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开关”就在自己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我们要想当一盏不灭的灯,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电,才能使这盏灯一直发光。
是啊,过去我们那种“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就得有一桶水”的观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一桶水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学生的需求。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而知识更新的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们老师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我们迟早会被淘汰。所以,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远远高于学生,非此不足以为师。“如果学生不知道,我们要知道;如果学生知道,我们要比学生知道的多;如果学生知道的多,我们要比他们分析的透彻;如果他们分析的透彻,我们就要比他们总结的有个性”,因此,我们老师应当表现得比学生更善于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照亮学生面前的道路。
每一次打开书卷,阅读,然后合上书卷,我总是不断有新的感悟,新的体会。我的教师生涯才刚刚开始,而正如屈原所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以此自勉。
篇2: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观摩心得体会
青年教师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十月份,初登讲台的我参加了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的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并进行了现场观摩。这次的教学观摩,对我的触动很大,让我学到了很多。
1、举例的艺术。
在大专的教课过程中,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注意例子的选取,教学内容的组织非常重要。自己是教经济学的,对于某一问题,需要举例说明。举什么样的例子能说明问题,这很重要。有一个英语老师,对班上调皮的男生说到:大家喜欢打游戏吗?如果英语学的不好,你就看不懂游戏叫你下一步该做什么。这使我明白了,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举学生生活当中的例子,这样学生才容易接受,容易理解。
2、启发式教育。
在讲课的时候,怎样组织语言,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教学也极为重要。一个语文老师讲的故事:一只小羊在河边喝水,狼出现了,同学想象一下羊会怎么样?会被吃掉,还是会逃跑?将故事的结局交给学生去想去讨论。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在课堂上,教师的任务,不是自己讲多少,而是要想办法让学生开动脑筋去想,这才是教学的目的。
3、欲速则不达。
教师站在讲台上,都怕自己讲的知识太少,学生没有吃饱。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所讲内容的多少,还是要有所把握。我自己一站在讲台上,就想把自己知道的全部讲出来,而忽略了语言的速度,整堂课几乎没有停顿。这让学生一下子很难消化。所以,不管心情是多么急迫,都要有话慢慢说。
4、巧用课件。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在学校被广泛应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那些课程需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我认为应该根据所讲课程的内容来确定。例如:物理上的震动,数学当中的极限,这些抽象的知识,在多媒体当中,应用动态效果来讲解,学生能够更直观的明白和了解。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今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但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巧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通过这次教学观摩,我从同事的身上学到很多,相比之下,也看到了很多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年轻教师,在教学方面经验不够丰富,还应向老教师多学习、多交流、多探讨,尽快的提高自己,为办好E大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3:市小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优活动随感
参加市小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优活动随感
秋风送爽,国庆前夕的爱山小学迎来了市第七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优活动,来自三县两区的小语人满怀热情聚集一堂,笔者有幸亲临现场,享受这一盛典。
在短短的一天半时间内,来自三县两区的参赛者为我们献上了精心设计,反复实践后搬上舞台的11节精品课。那课堂可谓堂堂有亮点,节节有高潮,且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下面就随便拿几节课与大家分享。
德清县乾元镇清溪小学z与安吉县递铺三小z分别执教了《酸的和甜的》一文的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纵观课堂,两节课课时目标非常明确,在执教过程中把握得十分到位。吴老师执教第一课时时,试着通过观察图画,朗读课文,让学生在亲近文本,品味语言中去发现,去领悟,满足认知和情感的需要。特别在教学生字“串”时,引入了古代文字“串”,渗透了象形文字。而练老师执教第二课时时,她从语言性出发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本课从语句的朗读、语言的感悟、语言的模仿三个方面教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语言型”的课堂教学轨迹。
再谈安吉递铺小学z执教的《慈母情深》,《慈母情深》是人教版第九册略读课文,作者通过描写母亲辛苦地挣钱,豁达地塞钱等感人画面,让读者体会到了“深刻、深厚、深沉”的“慈母情”。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画面感强。根据教材特点,杨老师结合新课程理念,教学时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力求凸显略读课文的特点,以点带面,精略结合,使略读教学更扎实有效。本课杨老师遵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理念,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由想象画面中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精彩的课堂一节接一节,相信在这个活动中,受益的不仅是参赛的老师,还有亲临现场的一线老师;相信这会像是一股清泉注入常态的语文课堂教学之长河,使我们的常态课焕发新课标、新理念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