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有感而发
肖川老师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说到:“要用思想提升教育的品质”,令我颇有感触。的确,“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位有思想的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名校,一批名师,一位有思想的教师可以成就一个好班级,一批好孩子。教育需要思想,教育需要智慧。
肖川说,我们要“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教育行为的成功乃至精彩,从何而来?就是来自教育者的思想、智慧。一个教师教书没思想,“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课相似”,既会阻碍自己的进步,也会消沉学生的灵性。而一个班主任教育没思想,只会歇斯底里或只会“放羊”,既消磨自己,也使学生倦怠。
肖川还说,我们要“用思想陶养学子的心灵”。这使我想到了“耳濡目染”这个词语,我想学生最大的幸福应该是能沐浴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不断汲取,厚实自己的思想,拥有自己的思想。
那么,教师的思想从哪里来呢?我想不外乎学习和思考。肖川要我们“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在读书这一个“物我的回响交流”过程中成长自己的思想。水本无华,相荡方生涟漪;石本无光,相击而发灵光,边读边思,“回响交流”,思想、智慧便如同清风明月来到我们的身边。记得宋人黄庭坚说过:“士大夫三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读书,学习,思考,这应该成为教师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个物欲横流,浮躁不安的年代,静守书香,似乎也成了奢侈。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教师也许应该以身示范,为这时代的“悲哀”贡献菲薄的力量。我思故我在,我们教师不一定都要成为思想家,但我们可以成为会思考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反思,我们也是在不断地积累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智慧。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三流的教师在课堂上演绎的是教案,二流的教师在课堂上演绎的是教材,一流的教师在课堂上演绎的是自己的人生。一流的教师也是有思想的教师,他在课堂上演绎自己的人生,更是演绎自己人生的思想和智慧。教师最大的人格魅力也在此吧。
读《数学中的项目活动(初中)》杂记
原书作者: 徐斌艳,Matthias Ludwig 主编
出 版 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I S B N : 9787561752753
温州二中 潘建南
1.什么是项目学习?
项目(project)一词是人们经常听到的,指的是事物分成的门类。而教育领域中的“项目”指的是一种能引起儿童注意、值得儿童努力去对真实世界作深入调查研究的活动,这种活动可以由一个班级或一个小组的学生来实施,适合任何年龄的儿童。
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指的是一套能使教师指导儿童对真实世界主题进行深入研究的课程活动,具体表现为构想、验证、完善、制造出某种东西,它可以是有形的由学生制作的物体,如小论文、课题报告或一项发明等。项目学习能促进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激发他们以自身的方式学习,促进他们终身学习技能和素质的发展。杜威提出,学习不仅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而且应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在我国,初中阶段数学项目学习大部分实验教材以简单的课题学习形式出现。初中数学项目学习的基本功能是提供数学现实,引导学生自主数学化,实现数学再创造。项目学习无固定的结构,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富有很大的弹性,应当比实验教材中的“课题学习”内容更为丰富,它不受课堂教学的“45分钟”限制,它的内涵要比教材中的“课题学习”更有广度与深度。学生在参与项目学习时,能体现出很高的学习兴趣,会积极地参与到他们自身的学习活动中,经历“做数学”和社会研究,以各种方式展现他们自己研究的结果,并创造出高质量的作品。当然,项目学习也向学生提供了许多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技能的机会,它在许多方面超出了传统的教与学活动。
2.国外及港台地区项目学习有关教学的研究情况
2.1法国高中——“有指导的学生个人实践活动”(TPE)
TPE (Travaux personnelle encadres)是从2002年9月在法国高中二年级开始进行。它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学习内容的综合方面采取全新的办法TPE依赖学生对原有学科的基础知识的深入掌握,鼓励学科联系,学生被引导进一步学习和发展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它是由学生负责设计内容,自行实施完成,学生对其负责的一种学习。
2.2美国的“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项目学习的影子在美国并不陌生,它至少被大规模地倡导过三次。第一次由杜威、克伯屈等进步主义者提出;第二次由布普纳、施瓦布等人在理论上论证“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合理性;第三次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教育积极倡导“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二者都是强调学生要研究一个具有多种解决方法,开放性答案的项目或问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参与与真实世界相关的学习来提高他们的能力两种学习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工作等形式寻找信息,完成任务。当然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中更强调经验的学习,在“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中更强调构造结果的学习。
2.3日本的“综合学习”
日本在1998 年 7月重新修订《学习指导纲要》,在新纲要的总则中,确立了综合学习的重要性,并指出通过该纲要的学习实现如下目标:培养学生自己发现课题,主动学习和思考,独立判断,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养成主动地、创造性的探究性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并开始学会思考自己生活的意义。
2.4香港的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是指就特定的题目进行探究,题目可以由老师给出或由学生自行拟定。研习的工作可由个别学生独立进行或多个学生合作进行。其目的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扩展学习领域,挖掘学习兴趣和潜能,以及从学习过程中掌握问题的重心,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和从多角度看问题,发展高层次的思考能力,培养与别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及自学的态度。
2.5台湾的“综合活动”
台湾地区即将推行九年一贯制新课程,新课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经验为重心,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将“综合活动”作为1-9年级都要开设的课程。目的是给学习者提供获得直接经验的机会,使学习者检验知识和体会意义,同时通过这种内容的设置扩展学生的学习经验,鼓励多元自主。
3.我国内地项目学习的形式
作为数学项目学习的载体,项目学习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并且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不同,灵活地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以下是我国实施新课标后,在进行项目学习中常见的几种形式。
(1)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寻求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的过程。数学建模可以看成是问题解决的一部分,它的作用对象更侧重于非数学领域,但需用数学工具来解决的问题。
(2)数学实验
数学实验是指为了获得某些数学知识,形成或检验某个数学猜想,解决某类数学问题,学生运用有关工具(如纸张、剪刀、模型、测童工具、作图工具以及计算机等),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进行的一种以学生个人参与的实际操作为特征的数学验证或探究活动。
(3)数学探究学习
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课本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常常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并给出解释或证明。为了与数学建模区别,我们这里的数学探究学习主要是面向课内的学习内容。事实上,对学生学习影响最大的将是这部分内容。
(4)数学主题阅读
就是确定数学内容或主题,由教师或学生自己选择一些相关的数学文献,学生自主地进行阅读学习,并达到一定的阅读目标(了解、理解、掌握、应用文献中的数学知识)的过程。
但国内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在国内关于数学的项目学习的研究很少,在CNKI网中以关键字“‘项目学习’+‘数学’”查询硕博论文返回仅一篇关于中职数学中开展项目学习的研究。另外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的开展还停留在高校的数学系中或是个别的研究对象,在初中阶段数学学习过程几乎没有涉及,主要原因是在初中阶段数学学科的项目主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课题组人员在百度与谷歌两大搜索引擎上查找适合学生的项目学习的现存主题,精确匹配返回结果是寥寥无几。初中阶段开展最多是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由于受45分钟的时间约束,这种探究性学习有时是课堂中的一点点缀,有时干脆是伪探究,只是展示一个探究性问题,教师传统式讲解一下。而数学的学习在学生与部分教师的眼中就是解题的学科,阅读似乎是文科的事情,只有个别对数学有特别爱好的学生才会对数学主题阅读有兴趣。总之,项目学习在我国初中阶段数学学习过程的开展范围较小,有待进一步推广,而推广存在的问题为缺少一个明确的项目学习开展方案与缺少适合初中生开展项目学习的主题资源。
最近的一份调查也表明,只有50%的教师对该项目学习抱正向的态度,倾向于有一定的兴趣,有近半的教师积极性偏低。甚至有12.5%的教师表示没有兴趣,多数处于观望中间状态。有一半的教师上项目学习的课处于应付状态以下,只有一半的教师表示基本能上好和有信心上好,这对于项目学习的实施来说,情况很不乐观。主要原因为一方面新课标下的实验教材,虽有相当部分的活动课内容存在,但缺乏具体的项目方案及案例,使任教老师感到很难操作;另一方面由于不少数学教师数学观停留在过去,对活动课程认识不清,仍固守着以课本、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学科课程班级授课模式。又由于学校评价体系偏差,许多老师对项目学习视而不见,束之高阁。
4.温州具有数学项目学习开展的条件
2003年由温州市人民政府倡导、由市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代表提议、市教育局主管的研究大、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非营利性的群众性学术组织温州市“数学家摇篮”工程理事会成立,该会主要从事研究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启蒙教育,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方法、学习习惯为目标,以数学活动、数学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筹建“小数学家活动中心”,开展“数学小园地”、“数学小论坛”、“数学与生活”等活动。自2006年开始该会每年举办温州市“摇篮杯”初中学生数学小论文比赛活动一次,以提高温州地区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与研究能力。2008年,温州市启动“小数学家”培养计划通过每年评选“小数学家”,构筑数学人才成长平台。据不完全统计,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数学家群体中,温籍知名数学家就多达200余人,创造了一个温州教育的奇迹,温州市被誉为“数学家之乡”,温州在培养数学研究人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及浓厚的研究氛围。而数学项目学习恰恰是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能力,大众化普及数学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数学素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良好阵地。基于以上认识,个人以为可以尝试在温州区域初中生中开展数学项目学习的实践研究,通过研究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为学生提供学习以验;另一方面也为开展项目学习建立丰富资源,形成可以推广的项目学习模式。
篇2:《教育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教育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夜深人静,伴一盏孤灯,品一杯香茗,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肖川博士对话,时而掩卷沉思,时而思绪轻扬,时而脸臊耳热,时而豁然开朗——《教育理想与信念》载着我的激情,在教育的理想境界中飞翔……
这样的感受,读陶行知时有过,读叶圣陶时有过。一直在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畅快淋漓的感受?
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作者用谦和态度、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启发教师拓宽视野,几乎每一篇文章部是一个诱惑,引领我们进入一个神奇的风景线,通过探测教育深处隐匿的最美好的宝藏,促使我们成为怎样的一位教师,去怎样把学生培养为一个有理性精神、有教养且有独立人格的人。肖川文笔妙趣横生、妙语连珠,巧妙地帮助教师激活教育的智慧和生成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 充满着人生的终极关怀,他的笔下才会从心里流淌出感人肺腑的文字,让我们耳目一新。
作为一个勤奋而求实的人,肖川说要“与经典为友”,“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渲染与皈依”,歌咏 “大学真好”,为闲暇、自由思想、生活的明丽与清闲致敬。他希望每一个人都通过教育获得渊深的学识、敏捷的才智、通达的情性、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教养。肖川又是一个浪漫而深刻的人,在娓娓道来的文字中,他崇尚闲适的生活态度,表达肖川深刻哲理思想的教育随笔:因随和、随意、随缘而“非常的温情,非常的纤细,非常的文质彬彬”,“异常的隽永,异常的精致,异常的耐人寻味”。
肖川推崇"每一个人都要学会成为你自己,要长于展示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更新自我,他批评急于希冀学习给他们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实惠,这就需要我们以宁静、闲适的心绪来对待。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都具有益人心智、沁人情性、优化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这就是古人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多年来,教育理论界的“理论”纷繁热闹,惟缺少独特、真实、个人化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旨在感受到历史与现实中的人性之爱、人伦之善、人道之尊,感受到大自然与思维活动中的理性之真、科学之美、智慧之妙,感受到人类精神文明的博大与深邃,感受到历史与自然的灿烂与辉煌,能够唤起学生对于世界与生命的强烈热爱与柔情,唤起学生对未来人生与事业的执着憧憬和期待,能够使学生日臻科学与民主精神,为自由社会培养和谐的人。在肖川的点拨下,去感受“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的意趣,这是何等令人心旷神怡!
捧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没有“误尽苍生”的负罪感,没有“走进死胡同”的沉重感,也没有被驳得一无是处无所适从的惶惑。肖川博士是一个可敬的建设者,而不只是一个睿智的批评家。游历他教育思想的家园,在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常能得到“原来可以这样做”的启迪。凭着对国内外教育的广泛研究,凭着对教育使命的深刻认识,凭着对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肖川博士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教育的美好蓝图: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到对教育传统的尊重和扬弃,可以读到对教育现状的剖析和反思,可以读到对域外教育的研究和借鉴。因为这是从教育现实的土壤上开出的理想之花,读她的感觉才能这样的亲切。
在肖川博士的教育辞典里,没有强制只有引导,没有说教只有熏陶,没有抱怨只有欣赏,没有失败只有成功。“人性化教育”、诗性教育是肖川博士教育理念的首要特征。
肖川博士告诉我们,教育是“整体的、和谐的、兼容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因为能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而获得了存在的理由。看看现实,才会觉得这样的看法是多么的睿智。很多教师习惯于各自为政,为争得辅导的时间斤斤计较,为争夺学生的课余时间大搞题海战术……其结果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被挤占一空,他们整天疲于应付没有自由思考的空间,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是条块式的,不能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高分低能也就屡见不鲜了。很多学校也置素质教育的要求于不顾,随意削减课程,搞阴阳两套课表;在那些学校安排一些文体活动,搞一些社会实践 ,便会被一些人斥为不务正业。在他们看来,所谓的“正业”就是让学生埋头于课本,博得升学考试的高分。然而结果往往是这样单一、可怜的愿望也常常落空。或许他们会百思而不得其解:看看《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他们或许就能明白原来自己一直都把学生当成“容器”,而没有当成“人”来看待,甚至在潜意识里,学生成了沽名钓誉的工具。这样的教育,把德智体美劳对立了起来,把不同学科的教育对立了起来,把教育以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宗旨置于度外,眼中唯分,目中无人,焉有不败之理?“在教育中,重要的不在于让学生记住了什么,重要的是我们所获得的文化的浸染、精神的陶融和理智的启悟。”
肖川博士还告诉我们,应该把“人性化”的思想落实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对人的尊重,必须落在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一切以牺牲个性生命为代价而换取的所谓大业,所谓圆满,不管它冠以何种美妙的名字,其正当性都是www.aishibei.com值得怀疑的。”“人性的教育呼唤诗意。教育中如果没有诗意和激情就没有召唤和启示,就没有美感,没有情性的陶冶和净化,没有灵魂的飞升和投入生活的热忱。”他还认为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宽松、宽厚、宽容,自由、自主、自信,温情、温暖、温馨,成功、成长、成人,学校应是笑声琅琅、书声琅琅、歌声琅琅,让校园生活成为每人终身的美好记忆。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其他篇章里,“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这里不再赘述了。
特别令我感动的是,肖川博士鲜明地提出“闲暇教育”。我们要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能够有“兴之所至的自由阅读,超功利的精神漫游,没有外在压力的沉思冥想。” 学生的心灵需要一块净土,需要一个修身养性的家园, 好书就是这样的净土和家园,让他们有独到的思想,创新的火花,让他们能有广阔的心理空间,能够自由思想,舒展心灵。在闲暇中能有所顿悟,舒展心灵,热爱学校生活,热爱学习,感受到小学校园里大学般的宽松氛围,多一些自由,多一些自主,多一些灵性,生气与创造。
“保卫童年”是一个富于诗意和高贵的思想。这也就肖川博士的高贵思想。童年总是和童心、童真、童趣无忌联系在一起,从肖川博士的思想里,我得到深深地感受到:学生是一个个充满着青春和理想活力的个体,教育必须在提高与学生心相容程度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说教永远不能代替熏陶、感悟。
以往怀着对教育理论的敬畏感和神秘感,以为高处不胜寒以至于避而远之,甚至以为小学教师没有必要和能力阅读深奥而严谨的教育理论。从接触了肖川的优美作品,其洒脱与飘逸,从容与愉悦,改变了我的幼稚认识。畅游肖川博士教育理想的世界,感悟到的实在很多。我愿成为一个执着的追梦人,一个快乐的追梦人,做一个“人性化”的,能够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