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小学第一学期体育学科工作计划

闵行区第二实验小学2023学年第一学期体育学科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本市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增效工作实施意见》、闵行区基础教育“十四五”重要部署相关要求及《闵行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引,立足学校五年规划实施推进,以“新基础教育”理念为引领,借区综合督导这一契机,继续深入学习《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关注学科育人价值的提升,推动学校课程、外购体育课程与教学实施水平的双向提升。聚焦课程、教学、评价的重难点问题,积极实践主动反思。结合“体质健康”相关数据分析,深入研究并有针对性地加强日常教学实践的改进与转化,提升课程意识与建设能力,实现课堂改进与教学质量的同向发展。

二、具体目标

  1.继续探索新课标,开展跨学科学习与兴趣化学习实践研究,促进“五育融合”。

  2.在“新基础教育”核心理念引领下,借助技术赋能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实践,实现精准教学。

  3.继续加强两校区日常调研工作,不断提升研修质量,提升教学效益。

  4. 加强教育教学常规过程性、基础工作精细化管理,加强制度执行力,保障课程规范实施。

  5.继续打造体育特色精品社团,做好教师社团及俱乐部社团的建设及组织管理。

三、主要工作及具体策略

(一)扬长补短,着力推进课程建设

1.借力“体质数据”,提升基础课程质量

  以2022年二实小《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及2022年二实小《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上报数据分析报告(即白皮书)为基准。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指标。这些类别的指标可以反映与身体健康关系密切的身体成分、心血管系统功能、肌肉力量和耐力及关节肌肉柔韧性等要素的基本状况。借助这些数据,可以进一步从项目间的差异、学生个体的差异,体育教师的教学指导情况、学校场地器材的建设管理状况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质量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从薄弱处入手,重点围绕因材施教、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探究与发展,同时推动教师教学方式转变,要重视体育课堂的指导、体育作业布置与反馈,全面加强学生日常体育锻炼的监控和指导,提高全校整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进而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形成对本校学生学业质量在区域水平的客观、正确的认识。

2.五育融合,探索跨学科课程

  五育融合是当下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其目的便是促进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出新时代的优秀人才。通过实践跨学科课程让体育与其他学科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体育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们就可以在一个更广泛的空间中获得更多的运动体验和知识积累,从而获得更好的身体发展和智力提升。借助这一契机,结合学校资源和教师自身优势和素养合理规划,逐步形成特色。

3.引进“优质课程”,推进体育课程建设

  为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学校在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建设需要及学生发展需求,分年级引进一年级足球、围棋、二年级篮球、三年级游泳、四年级花跳、五年级羽毛球课程。以学科主管为第一责任人,每个引进课程配置一名体育老师作为项目联络人,全程负责课程供应方和学校之间的联络对接,课程日常实施跟进和管理,定期关注引进课程教练、助教、课堂情况及时和学科主管报备。并参与学生的家校联络沟通评价、档案资料整理等。

(二)深入研究 持续深化课堂改进

1.着力五项管理研究,提高减负增效

(1)设计有效体育作业

  目前体育作业研究基础不足,作业内容单一、作业设计体系不够完善。本学期可重点通过单元整体练习设计为导向进行研究,让“系统性、多样性、趣味性”的练习设计贯穿于 “课中精炼”“课后巩固拓展”的环节中去。同时,关注练习设计的规范性,注重团队成员全员设计练习能力的提升,提高作业批改、讲评的规范性、有效性。实施过程中学科主管关注练习设计的质量。

(2)落实体质管理

  针对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我校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得到有效保证,让体育课、大课间活动和课外锻炼的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超重和肥胖的比例、视力不良率呈下降趋势。

2.着力多维研讨,促进专业提升

  持续学习“新基础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探索多元化的教学研讨模式和多样化、系统化的校本研修内容及主题,多层面展开课堂实践,夯实课堂基本功,让教师在课堂中逐渐呈现“善教、善启、善研”的样态。

(1)精准定位,促个体成长

  结合督导,以全面调研与重点跟踪式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围绕课例研磨、案例式跟进等重点展开。过程中,重点关注指导反思重建,给予教师具体的改进方向;同时,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制定发展目标,进行自身课堂改进。对于生成的普遍性问题及时整改跟进培训,达成团队共识。

(2)集聚智慧,促团队发展

  在备课组教研中,组长可以自主发起组内研讨,充分运用区教研资源提升教研品质。每次参加区教研活动后,可以组织教师交流观课感受、对活动意义、设计意图交流互动,再基于自己任教班级的学情进行教学设计、重建课堂并反思。在日常工作中,任何老师可不定时对某一案例发起小范围的研讨,备课组长及时收集教师之间思维碰撞和传递的智慧,在小教研组反馈交流。主管跟进校区小教研活动,关注校区之间的差异和特殊性,取长补短、相互学习、资源分享,以达到教研质量的提升,促进体育团队共同发展。

(3)创设平台,树立形象

  借助区域平台,深入大单元研究,本学期通过区级研讨课,展示教研组研究成果,树立学科形象。并依托“一体化”办学,与畹町校区体育组合作展开跨校研讨,历练成熟教师的反思重建能力,激发年轻教师敢于研究不断尝试的精神。在区域层面争取崭露头角。

  (三)明晰热点方向 提升学科研修品质

1.清晰研究方向,关注热点话题

  继续深入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新课程标准和新基础理念。本学期将继续夯实理念学习,撰写相关随笔,利用校级教研活动分享交流,并组织开展新课标主题活动和新基础主题活动,培养教师良好的学科素养,理解生命教育的意义。

  (1)新课标主题活动

  ①进行一次《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校内教研活动,剖析新课标的要求,研读课程标准,分析新课标下的教学新要求。

  ②以新课标为要求开展组内互听课堂,研讨课堂教学与新课标的契合程度。

  ③继续学习体育新课标,组织教师开展专题性课题研讨,任课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意图,全面掌握教学目标。

  ④根据学科新课标的要求,持续探索技术与资源支持下“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学科实践路径,通过技术赋能提高教学质量。

  (2)新基础主题活动

  ①阅读暑假下发的新基础教育理念书籍

  ②分享交流阅读相关书籍的感想与体育实践相结合。

  ③进行一次新基础理念下的体育展示课。

2.优化教研方式,扎实研修质量

  依据《课堂教学评价表》《备课调研记录表》的要求,每位体育教师严格执行课程教学计划,组织老师一起认真研读和剖析新课标,在参照区备课的基础上优化二实小体育学科备课格式,做到教案格式统一、规范,并以调研课作为检查。尤其是结合区体育技能考核项目的要求,加以指导和练习,经过小教研大教研,促使大家能更加掌握正确的动作技能,学习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中学生的动作质量,进一步促使学生掌握技能动作。

(四)规范日常教学,务实日常工作,确保社团品质

1.夯实常规,促进教学规范开展

  聚焦学校日常教学总体要求及体育学科相关标准与规范(备课、课堂评价标准、教研活动制度、作业、红线问题等),以各校区体育备课组为单位,立足教学现状,自查自省日常工作。再通过备课组长互检,体育分管督查等方式,查漏补缺、取长补短,提升两校区体育学科基础性工作的规范与品质。

2.加强课后服务管理,提升社团品质

  目前学校第二时段服务是以教师自主开发和引进校外资源相结合的方式规范开设,由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愿报名各类社团活动。体育教师社团以区竞赛白名单为主(田径、啦啦操、广播操、踢跳、武术等),为学校体育重点打造精品社团。并引进专业的体育团队(篮球、足球、花跳、围棋)培养学生更广泛的兴趣,发展更多样的运动技能,并选拔优秀苗子组建校队梯队。每项引进体育特色项目都有一位联络人负责过程性管理,做好保障工作,起到督查作用。

3.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常规工作

  (1)通过四季活动、体育节、大课间等校级活动,开展与体育结合的活动项目及比赛,丰富校园体育文化,丰富校园活动,展现校园体育底蕴。其中大课间活动继续与学工部、音乐组、科技组一同策划,每周有踢跳活动、广播操、趣味体能、集体舞、冬季长跑等内容,每月还有一次节点性活动(比赛)。

  (2)认真做好学生国家体质质量数据测试及上报工作。与区学生体质监控中心合作做好《体育与健身》学业质量监控和学生体质情况监控。

  (3)各项区级竞赛设置相关的体育老师负责,认真完成训练及比赛安排。

  (4)每月随笔结合序列主题内容要求,保证独立撰写,并进行组内交流以及组员互评、备课组长及分管评分。

  (5)调研课,根据二实小课堂教学评价认真准备。

四、重点工作

项 目 名 称
  1. .“新课标”、“新基础教育”理念学习与实践
  2. .体育学科活动(11月)
  3. .区体育竞赛(9月-1月)
4.日常备课和理论学习的有效落实
拟达成的目标
  1. 在各项教研活动中,通过专家引领、小组研讨、思考辨析,学习并转化理念。
  2. 通过教研活动集体的教材研讨,教师个体的独立思考,能有效落实日常备课。
  3. 通过日常教学常规规范,进行两校区教学调研,能显著提高教学的质量。
  4. 定期上交随笔,提高随笔质量。
  5. 体育学科活动组织有序,全员参与,积极营造校园体育氛围,激发学生热爱运动的兴趣。
拟采取的措施 1.组内教师认真学习《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学科基于标准的单元教学指南》
2.定期进行备课的检查、学习、交流。
3、在各级研修中,通过专家引领、小组研讨、实践探索将“新基础教育”理论应用到课堂中,整理成个人经验。
拟达成的标志 1.积累相关教材教学经验
2.区级技能检查,处于全区中上水平
3.形成相关教学改进随笔或案例论文
备 注  

五、具体安排

时间 学科 体育竞赛
9月 1.制定学科组计划、备课组教学计划,备好各年级的教案。
2.的大课间及课堂实施
3.启动社团活动。
序号 项目 时间
1 足球 11月
2 排球 12月
3 田径 10月
4 羽毛球 10月
5 乒乓球 11月
6 游泳 10月
7 武术 10月
9 象棋 10月
10 围棋 11月
11 击剑 10月
12 击剑 11月
13 曲棍球 11月
14 自行车 10月
     
15 踢跳 11月
10月 1.开展组内教研,参加区级教研,开展新课标解读研讨活动。
2.督导资料准备
3.课堂调研、组内教学研讨。
4.各项区体育竞赛
5.“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专项调研(申莘校区)
11月 1.开展组内教研,参加区级教研。
2.组内成员切片教学互相学习与交流。
3.督导课
4.各项区体育竞赛
12月 1.开展组内教研,参加区级教研。
2.组内成员切片式教学研讨活动,互相学习与交流。
3.“新基础教育”新加入学校综合调研。
4.各学科过程性学习小结(“新基础教育”系列、“双新”系列)
1月 1.开展组内教研,参加区级教研。
2.期末理论学习交流、完成教学进度、教案。
3.按时完成期末教学工作任务。

  注:本学期开始增加了很多小教研活动,组长根据自己校区安排相应活动,区级活动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单周周三下午区级教研活动、双周周三下午校级教研活动)

篇2:七年级体育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七年级体育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不同以往的是课改来到了我们龙山中学,来到了我们的体育课堂。通过领导人的决心激发了我们的信心,通过看视频对新课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一、学生现状分析

  所任教的七年级学生年龄在13—14岁之间,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身体发育较快,男女差别较大,男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女生趋于文静,不好活动。因此要因势利导,加强男生的身体素质练习,培养女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有:体育基础知识(篮、排、足球的基础知识)田径类、体操类、球类、韵律体操及民族传统体育。

三、目的任务

  1、掌握基本的体育基础知识,明确体育锻炼的.作用,在锻炼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并不断巩固和提高。

  2、进一步增强体质,特别是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

  3、通过体育锻炼、探究式学习,培养小组间的协作能力,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自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措施与教改思路

  1、随着学生身体和年龄的增长,可多采用一些对抗性的游戏。

  2、初中生对抗性强,可采用一些教学比赛,以增强学生锻炼身体的效果。

  3、因材施教,分组时采用男女分组或按身体素质分组,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运动中享受到锻炼的乐趣。

篇3:实验小学第二学期体育学科工作计划

实验小学第二学期体育学科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本市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增效工作实施意见》、《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及《闵行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引,立足学校五年规划实施推进、学校课程领导力项目研究大背景,以“新基础教育”理念为引领,以区综合督导反馈为基础,进一步夯实日常课堂教学基本功,加强日常教学实践的改进与转化,关注体育学科育人价值的提升,推动学校课程与教学实施水平的提升。聚焦课程、教学、评价的重难点问题,积极实践主动反思,深入各学科内涵研究,提升课程意识与建设能力,实现课堂改进与教学质量的稳定发展。

二、具体目标

  1.继续探索新课标,开展项目化学习与兴趣化学习实践研究,促进“五育融合”。

  2.在“新基础教育”核心理念引领下,继续借助技术赋能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实践,实现精准教学。更好推进体育课的教学变革实践,更全面推进体育教师的梯队发展。

  3.继续加强两校区日常调研工作,不断提升研修质量,提升教学效益。

  4. 进一步落实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加强教育教学常规过程性、基础工作精细化管理,保障课程规范实施。

  4.继续打造体育特色精品社团,优化大课间、体活课活动品质,做好教师社团及俱乐部社团的建设及组织管理,进一步提升校园体育文化。

三、主要工作及具体策略

  (一)继续推进课程建设

  1.研读“新标准”,提升基础课程质量

  深入学习新课标,精准撰写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导向的教学目标、撰写18课时以上的大单元结构化教学设计,9课时体能、水平一的基本运动技能。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学”、“练”、“赛”、“评”一体的结构化教学。并围绕区级主题“基于新课标 探索新课堂”这一系列教研主题,开展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各类教材的教学设计、实践和研究。并根据学科新课标的要求,持续探索技术与资源支持下“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学科实践路径,通过教育数字化转型技术赋能提高教学质量。

  2.“引进课程”的管理与推进

  为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学校在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建设需要及学生发展需求,分年级引进一年级足球、围棋、二年级篮球、三年级游泳、四年级花跳、五年级羽毛球课程。以学科主管为第一责任人,每个引进课程配置一名体育老师作为项目联络人,全程负责课程供应方和学校之间的联络对接,课程日常实施跟进和管理,定期关注引进课程教练、助教、课堂情况及时和学科主管报备。并参与学生的家校联络沟通评价、档案资料整理等。并通过过程性考查和学生成果展示对课程效果进行评定。

  (二)推进课堂教学变革 提升学科研究品质

  1.把握重点,提炼学科研究成果

  (1)抓重点,开展体能课实践研究

  小学三四五年级(即水平二),一学期开展9节体能课,并把体能取代了综合活动。上学期的区级活动多次学习,本学期着重突破体能课的落实,进行创编和改进。

  (2)重日常,落实体质管理

  针对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我校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得到有效保证,让体育课、大课间活动和课外锻炼的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超重和肥胖的比例、视力不良率呈下降趋势。

  (3)强研修,尝试跨领域分享

  继续加强区本研修的校本化落实以及校本研修的主题式、序列化推进,清晰研修内容,创生研修方式,稳步提升研修效益。同时关注备课组长队伍建设,学科主管跟进两校区小教研,关注问题改进,关注资源分享,在促进学科研修内容丰富、研究深化的同时推动队伍发展。本学期,学专委将探索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尝试进行优秀备课组评比。

  2.挖掘学科育人价值,推进课堂教学改进

  (1)理论学习,夯实理念转化

  本学期,继续围绕“双新”展开深度学习,把握新课标精髓,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继续研读卜玉华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研究》、李政涛教授的《活在课堂里》,关注学习的理解内化,展开对照实践的学习互动,在多边理解的基础上强化“价值共识”。可以通过随笔等形式进行反馈。

  (2)分层推进,扎实课堂改进

  以区综合督导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调研为基础,进一步厘清梯队发展现状,分层推进课堂教学变革。

  期初,围绕“基于起点,聚焦问题,打造梯队”,针对课堂基本功展开开学调研,从分析教师梯队目前现状及日常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入手,合理规划与设计,有差异、有针对性地持续开展课堂教学变革研究,持续强化以“新基础教育”理念为核心指向的家常课管理。

  骨干力量借助区域平台、大组学科教研等,深入单元研究,上好研讨课,展示研究成果,树立学科形象。新进教师(1-3年)借助日常教学及备课组教研活动,锤炼课堂教学基本功,重点关注学科共同性教学价值观在日常课堂中的渗透与形成,保证家常课的有形。成熟型教师重点关注教材整体解读的把握与系统性问题,重点关注学科育人价值的凸显,保证家常课的有神。

  (三)强化规范与标准,夯实教学常规管理及社团管理

  1.基于规准,继续夯实常规工作

  加强落实各类体育基础工作规范,依据课程计划进一步加强课程实施管理。学科主管采取过程管理、节点监控等方式夯实教学五环节管理,进一步加强规范备课、上课、“家常课”调研制度等常规管理工作,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与优化常规管理。备课组长立足教学现状,自查自省日常工作。再通过备课组长互检,体育分管督查等方式,查漏补缺、取长补短,提升两校区体育学科基础性工作的规范与品质。

  2.加强课后服务管理,提升社团品质

  目前学校第二时段服务是以教师自主开发和引进校外资源相结合的方式规范开设,由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愿报名各类社团活动。体育教师社团以区竞赛白名单为主(田径、啦啦操、广播操、踢跳、武术等),为学校体育重点打造精品社团。并引进专业的体育团队(篮球、足球、花跳、围棋)培养学生更广泛的兴趣,发展更多样的运动技能,并选拔优秀苗子组建校队梯队。每项引进体育特色项目都有一位联络人负责过程性管理,做好保障工作,起到督查作用。

  3.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常规工作

  (1)通过四季活动、体育节、大课间等校级活动,开展与体育结合的活动项目及比赛(校运会),丰富校园体育文化,丰富校园活动,展现校园体育底蕴。其中大课间活动继续与学工部、音乐组、科技组一同策划,每周有踢跳活动、广播操、趣味体能、集体舞、冬季长跑等内容,每月还有一次节点性活动(比赛)。

  (2)认真分析国家体质数据报告,做好白皮书撰写。

  (3)各项区级竞赛设置相关的体育老师负责,认真完成训练及比赛安排。

  (4)每月随笔结合序列主题内容要求,保证独立撰写,并进行组内交流以及组员互评、备课组长及分管评分。

  (5)调研课,根据二实小课堂教学评价认真准备。

四、每月重点工作

时间 学科 体育竞赛
2月 1.制定学科组计划、备课组教学计划,备好各年级的教案。
2.探讨即确定大课间活动
3.社团招生。
序号 项目 时间
1 围棋 1月
2 国际象棋 3月
3 乒乓球 3月
4 羽毛球 3月
5 篮球 4-7月
6 啦啦操 5月
7 田径 5月
9 网球 5-6月
10 武术 5月
11 象棋 5月
12 足球 6月
13 健美操 7月
     
     
     
3月 1.开展组内教研,参加区级教研,开展新课标解读研讨活动。
2.社团启动
3.课堂调研、组内教学研讨。
4.各项区体育竞赛
5.大课间趣味比赛
4月 1.开展组内教研,参加区级教研。
2.组内成员切片教学互相学习与交流。
3.各项区体育竞赛
4、校运会
5月 1.开展组内教研,参加区级教研。
2.组内成员切片式教学研讨活动,互相学习与交流。
4.各学科过程性学习小结(“新基础教育”系列、“双新”系列)
6月 1.开展组内教研,参加区级教研。
2.期末理论学习交流、完成教学进度、教案。
3.按时完成期末教学工作任务。
4、大课间趣味比赛

  注:本学期开始增加了很多小教研活动,组长根据自己校区安排相应活动,区级活动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单周周三下午区级教研活动、双周周三下午校级教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