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户型设计创新讨论

  小户型设计创新的讨论

  目前市场部分小户型产品已推出;

一、设计特点概述

  1)大小户型拼合:相邻两套房组合成大面积房,但市场上的产品还仅限于简单的组合,欠缺考虑组合后的空间利用合理性,浪费面积较大,且装修成本较高

  2)赠送面积类:赠送凸窗、空中花园等,将娱乐空间外移;

  3)利用层高空间:以LOFT形式做夹层;

  4)合理功能分区,尽量节省交通空间

  户型特点:该户型充分利用了面积,过道面积较小,传统设置生活阳台的地方改设了卫生间,节约了面积,卧室外还有一舒适阳台,生活娱乐方便。

二、房间尺度情况

  在单个户型的研究过程中,除了研究房间功能外,还要研究房型的开间。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需在保证房间的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合理组织交通动线,组合相关功能空间或根据情况取舍阳台数量或面积,突出户型的综合优势。

三、户型公摊面积情况

  在90平方米紧凑面积空间里,我们不仅要研究单个户型的面积,还要结合标准层平面布局研究。不同的平面布局或楼层高度会影响到户型的公摊面积,从而影响到单个户型平面的设计。目前市场上户型公摊面积均还偏大,有压缩的空间;且组合形式还比较单一,传统,有创新的空间。

四、探讨小户型设计创新思路

  我国目前住宅发展的现状,不仅仅在于多而繁华,而是在于在合理的经济性的前提下,实现住宅空间的合理化和宜人化。为了达到更加合理化和宜人化的目标,我们提出以下户型创新思路:

  1、创新思路

  1)向高空发展:LOFT形式,增加楼层高度,香港就有很多住宅建筑达到34层以上高度。

  2)赠送面积:凸窗、空中花园等;

  3)拼合设计

  产品设计考虑可拼合性:相邻两套房组合成大面积房;

  4)细分室内空间功能,重新组合空间结构;

  a)储物间:增加玄关或阳台储物功能,设置顶柜储物;利用墙内空间储物;

  b)卫生间:精细分工,创造一个半的卫生间形式:学习日本集合住宅设计,把卫生间这三大件精细隔开,面盆、马桶、花洒分开设置,马桶可与手盆单独设计为半个卫生间,另外一卫则只需设置面盆和花洒,既提高了使用效率,又避免了不同的人先后使用卫生间的尴尬。

  c)餐厨结合:操作台与炒菜间独立设置,把操作台和餐厅拼接,做成小中西厨的形式,这样一来可以大大节省厨房的面积,可节省约3-4平方米;

  d)餐厅与起居室合一减少过道面积;

  e)弹性空间:设置一个弹性空间房,可以做书房、儿童房、娱乐室等,不需要的家庭打通连接主卧,增加主卧舒适度;

  5)室外减少公摊面积,可组合一梯多户型的标准层设计

  通常,多层住宅户公摊面积约6.5-7.5平方米,中高层住宅户公摊面积比多层住宅户增加4-6平方米,高层住宅户公摊面积比多层住宅户增加6-8平方米,在设计时需考虑选择合适的公摊面积。

  2、香港14平方米小单位案例

  面积分配:一二人小单位的厨厕占单位面积缩小至33%,约4.6平方米,设计时考虑充分利用空间摆放家具;为了加强通风采光,面街的一面墙全作为玻璃;另外在厨房侧面设置一个有盖的凉衣平台,方便实用。

  以上介绍了小户型设计技巧,虽然户型可以做到紧凑小面积,但是也会引发一些其他问题;如采光通风问题、原有生活习惯问题、社区公建配套增多、规划设计密度,容积率提高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考虑,尽量在小与舒适之间求得平衡,同时,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引进和开发新设备和新材料。

五、细分客户,细分需求

  小户型是市场发展的结果,未来的小户型已不仅仅是低收入者或者年轻置业者的选择,70%的供应量已包含了大部分中产阶层或中高收入者,客户的置业年龄也不只年轻者,未来小户型客户典型特征:置业范围扩大化、家庭结构复杂化、置业年龄多级化。根据这些特征,在有限的面积下,项目不能像以前以一种户型应变千种情况,应细分客户对于户型的需求,尽量让户型空间使用率达到最大化。对于单身人群,户型通常可做单间配套,一房一厅户型,部分满足一二人的居住空间,一房两厅户型;两房客户中,部分客户只需两房一厅一卫,部分客户需两房两厅一卫;三房客户中,部分客户需求三房两厅两卫,部分客户需求三房两厅一卫或三房一厅一卫;由此可见,客户对各功能空间面积分布要求不一,有的注重卧室,有的注重厅卫,所以我们在设计或定位时可再次细分客户层次和需求情况,灵活运用以上所述户型设计技巧,使其真正满足客户需求。

  在此,我们强调适宜尺度空间,引导合理消费。

六、结论

  小户型设计仍存在诸多难题,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充分利用空间,考虑家具的摆放,创造弹性空间,叠合空间等,同时,政府、开发商还应引导消费,让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并真正体会到小户型,大空间,高效能的生活。

篇2:商业街规划设计若干要点

  商业街规划设计时的若干要点

一、尺度近人

  建筑物的尺度设计是影响人对建筑空间感受的关键要素之一。商业街的理想气氛应该是使用人觉得亲切、放松"平易近人",使人有愉悦的消费心情,而不是"以势压人"。

  商业街的尺度应该以行人的活动为基准,而不是以高速过往机动车为参照。购物行人所关注的纵向范围主要集中在建筑一层。对一层以上的范围几乎是"视而不见"。而横向关注范围一般也就在10米--20米之间,而超过20米宽的商业街,行人很可能只关注街道一侧的店铺,不会在超20米宽的范围内"之"字前行。这恰好说明了商业街建筑外观设计的重点应该在建筑外观设计的第三个层面上。

  建筑外观造型的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建筑的宏观造型,也就是天际轮廓线。着名建筑的外观轮廓往往都很醒目,使人过目不忘,如悉尼歌剧院、天坛等。第二层面是人在中距离上对建筑的感知方面,也就是建筑外观的中观元素。包括建筑开窗与实墙面的虚实对比,立面横竖线条的划分等。而第三个层面则是人到建筑近前,与建筑直接接触的微观层面。人所能感受的范围也就在一层高之内。这一层面上的设计重点应该是建筑的细部和材质的运用。商业街的设计重点也应在首层外观的细部上,包括门窗的形式,骑楼雨罩的应用,台阶、踏步、扶手、栏杆、花盆、吊兰、灯具、浮雕、壁画、材质色彩与划分等等。建筑师的设计深度不应仅仅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上,缺少细部的设计无法满足购物行人对建筑的尺度要求,必然会空洞没有人情味。

  国外商业街经常被作为设计样板,这与国外商业街的小体量、小尺度的人性化设计分不开。国内的设计容易偏重于气派、豪华、厚重的形象和气势。商业街设计的尺度把握应该以人为本。

二、空间的限定

  人在商业街内的活动和感知空间是三维的。所以设计师对街道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都应有针对性地设计。首先商业街的长度随商业的规模而定,没有一定之规。但室外建筑空间根据心理感受模式可以分为向心的、有聚合力的、所谓的"积极空间"和发散的、通过性的、难以聚合人气的"消极空间"。作为商业街这样一个有聚合要求。需要行人购物休息能够驻足停留、感受观赏环境的空间,它必须是一个通过建筑手段塑形成的"积极空间"。也就是在商业街的两端需要某种形式的空间标志物和限定物,标志着商业街的起和终。同时也起到把车行交通空间同步行购物空间隔离的目的。

  例如在北京珠江国际城商业街设计中,入口一端的一座中西合璧的牌楼作为标志,不但使入口更加醒目和吸引人,也起到屏障的作用,把城市交通与步行空间隔开。小区中心一端以一座高耸的钟塔既作为商业街结束也标示着小区的中心。两端标志的建立确立了商业街的宽间范围,购物人能随时感知自身在这一空间内的位置,预知未走的路程。这一手法避免了购物者在大市场内常有的混乱与迷失感。

  从人的行为模式来看,一般步行商业街的宽度宜在10--20米之间,超过20米宽的街道难有近人的尺度。从建筑高度与街道比例来看,街宽宜在楼高的1/3--1/4。商业街的宽度也与商业规模有关,但不等于说街越长楼越高,街应该越宽。空间的舒适度也是必须考虑的。若宽于20米,"街"的感觉则可能被"广场"的感觉取代。

篇3:商业街规划设计九大要素

  商业街规划设计的9大要素

  商业街以其多样的商业活动、灵活的空间布局、独特的消费感受、丰富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受到商业地产界的青睐。成功的商业街不但能给自身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会成为带动周边产业繁荣的催化剂,甚至成为展现当地商业文化活动的城市名片。商业街有综合型和指向型两种。指向型商业街往往集中经营某一类商品,如服装街、文化街、花卉街、汽配街等。综合型商业街由于商业活动的多元化,空间、文化、环境因素更加复杂,对周边的产业发展影响也更大。

  综合型商业街类型多样,其规模大小、空间形态、业态构成、环境营造均各有差异,但在规划设计商业街时,有几个要素必不可少。

客户构成:

  客户群定位是决定商业街规模、形态和风格的重要设计依据。对客户的社会阶层、购物心理和行为习惯的分析是商业街设计的基础。为中低端客户服务的商业街侧重一站式消费体验,规模较大,入口处往往配置大型购物中心,街道网络比较复杂,街道尺度较大,利于人流集散;为高端客户服务的商业街人流较少,街道简洁,空间灵活、尺度亲和;为度假客户服务的商业街空间更加丰富,景观、广场等户外元素应用较多,餐饮、娱乐的总量较大。

商业业态:

  商业业态的构成、比例、分布是商业街设计的核心。处理好商业、餐饮、娱乐等业态的档次和相互关系决定了商业街日后的发展趋势。一般消费档次越高、休闲氛围越浓的商业街餐饮、娱乐的比重越高,有时甚至会超过50%。餐饮还要尽量靠近景观最优区域。竖向划分尽量不用在商业的店铺划分上。三里屯Village的商业竖向划分导致二层以上的商业空间效率不高,价值很低。

商业主题:

  无论是三里屯Village的动感时尚、Solana的北美格调或是朝外SOHO的胡同情节,都有以文化包装的商业主题。这种主题有时是直截了当的,甚至是夸张放大的,有时又可以是婉转含蓄的,甚至是宁静的。

街道形态:

  当总体规模较小时,主干形式较多采用,此种布局可获得较高的建筑密度。当增加到一定规模时,从主街上派生出支街是增加店铺沿街面的有效手段。但过长的支街会导致商业价值的降低。网状商业街商业价值的均好性较好,但容易引起导向性的混乱,因此需要增加广场和标志物加强引导。当商业街的外部交通流向偏于一侧时,为了不引起人流的原路折返,采用环形模式比较适宜。无论采用何种街道模式,其主街长度都要进行控制,一般300米长的商业街令人愉悦,超过500米就会令人感到疲劳和乏味。

人的尺度:

  宜人的尺度大多受到来自欧洲传统商业街的启发。商业街的尺度应该以客户的步行活动为参照。客户所关注的纵向范围主要集中在建筑首层,对二层以上的感觉是非常不敏感的。而横向关注范围一般在20米之内,超过20米宽的商业街,客户很可能只关注街道一侧的店铺,不会在超20米宽的街道内“之”字前行。从建筑高度与街道比例来看,街宽宜在楼高的1/2-1之间。

造型设计:

  建筑外观造型的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建筑的宏观造型,也就是天际线。第二层面是人在中距离上对建筑的感知,也就是建筑外观的中观元素,包括建筑开窗与实墙面的虚实对比,立面横竖线条的划分等。而第三层面则是人到建筑近前,与建筑直接接触的微观层面。因此,在商业街外部造型上着重第一、二层面的设计,而在商业街内部要将第二、三层面做为设计重点,如建筑的细部和材质的运用,包括门窗的形式,骑楼雨罩的应用,台阶、踏步、扶手、栏杆、花盆、吊兰、灯具、浮雕、壁画、材质色彩与划分等。缺少细部的设计无法满足客户对建筑的视觉需求,必然会感到空洞没有人情味。自然形成的传统商业街的魅力还在于其不同时期建造,风格不同的铺面混杂在一起,造成多元化而又相对统一的历史厚重感。为达到这一意境,设计时应有意识地寻求造型设计的多样化,将不同风格的建筑单元拼接在一起,即便是同样设计的不同单元,也通过材质、颜色的变化,加强外观差异化。此外,成熟的商铺外观设计还应考虑改造外装的可能,预留店名、招牌、广告和其它饰物的位置。

软性面材:

  商业街越来越多地应用软性面材,例如蓬布遮阳、竹木外装、悬挂旗帜和其它织物、招牌等饰件。这一趋势使得建筑立面设计更趋近室内装修装饰设计。这要求设计师不能停留在一般意义的设计深度上,必须以装修的精度来做商业街立面设计。

景观小品:

  商业街室外空间与气氛的形成,还取决于景观、小品等元素的运用,如室外餐饮座、凉亭等功能设施,花台、喷泉、雕塑等、灯具、指示牌、电话亭等器材,灯笼、古董、道具等装饰,铺地、面砖、栏杆等面材。这些元素是商业街与人发生亲密接触的界面。若想使这一界面更具亲和力,就需要从景观、小品的角度深化商业街的设计。

标识设计:

  优秀的标识设计能大大提升商业街的品牌效应和文化内涵,强化客户的视觉感受和行为体验。它与商业街所要体现的主题相辅相成。同时,标识还能将功能性和趣味性融于一身,增加客户的愉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