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目标设定的含义
工作目标设定是衡量被考核人员那些工作范围内的一些相对长期性,过程性,辅助性难以量化的关键任务的考核方法。对于部分职能部门的人员,他们的工作对于公司整体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却不能由绩效量化指标来衡量。在此情形下,工作目标设定的价值就在于:
1.提供了绩效管理的客观基础和全面衡量标准,以弥补仅用完全量化的关键绩效指标所不能反映的方面,更加全面地反映员工的工作表现。
2.关键绩效指标与工作目标相互结合,使上级领导对公司价值关键驱动活动有更加清晰全面的了解。
3.各层各类人员都能对本职位职责与工作重点有更加明确的认识。
组织中的每位基层员工对完成整体绩效指标起着坚实的基础作用。然而每位员工由于更多地承担整体程序中的一部分过程,这种对过程的努力很难用量化指标来衡量。在这种情形下,工作目标设定的价值在于:
1.确保这些基层员工同样能确立下一绩效年度的绩效计划以明确组织对自己的绩效期望以及自己下一年度的努力方向。
2.对那些无法用量化结果来衡量的工作过程设定衡量使绩效表现的差异得到区分。
3.使所有员工的努力方向与组织的整体绩效目标相一致。
篇2:《课时目标的设定与控制》讲座有感
《课时目标的设定与控制》听讲座有感
8月13日,我们第二期数学培训班的学员,有幸听取了来自嘉兴南湖国际实验学校的省特级教师王建良老师的关于《课时目标的设定与控制》的精彩讲座。王老师其貌不扬,衣着朴素,他的讲座也朴实无华,随着讲座的深入,大家都被王老师幽默的语言,精彩的案例深深地迷住。
王老师的讲座主要讨论了两个话题,即:如何确定课时目标,如何落实课时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行动指南,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课时目标的确定过程是构建教学框架结构的过程,而教学设计的过程是对课时目标不断分解细化的过程。课时核心目标一旦确定,就是合理选择学习材料。
王老师认为确定课时目标应分四步走:钻研教材,了解学情,确定核心价值取向,构建完整教学目标体系。钻研教材要反复地读教材,要想一个问题:我到底要教什么?简单地用别人的教案去拼拼凑凑,上出来的课便没了自己的特色。这不由让我反思起自己的教学,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要上公开课时往往不是先去研究教材,了解学情,确定课时,而总是先去上网搜索,找别人的教案,自己懒得动脑;在制定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时,也往往是照搬照抄教参, 忽视了实际教学价值的正确取向。王老师的讲座让我明白,钻研教材时,我们不能只关注一本教材,可以查一些工具书,特别是一些概念,工具书上的定义会更全面、更科学;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看看《课程标准》关于目标是怎么说的;要查看前后教材是怎么编的;其他教材又是怎么编的,不能只局限于一套人教版教材;还可以查看他人的经典设计,或者向同事专家请教,也要向非本学科的老师讨教,问问初中的老师,让他们介绍关于本知识点的看法。这样,从不同的视角变换中去看问题,去研究教材,会对所要研究的内容的本质有更深的体验。
还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王老师关于对“确定核心价值取向”问题的剖析。所谓核心价值取向就是核心目标,是指在这一课时中最可实现、而且只能在这一课时实现的目标。如:“平均分”的核心目标是理解平均分的本义;《折线统计图》的核心目标就是会读简单的拆线统计图,感受拆线统计图的生活意义。一节课有一个核心目标,但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忽略其它的目标。我觉得王老师说得很有道理,因为一节课中的目标不止一个,有知识性目标,也有过程性目标。我们在考虑一节课的目标时,要有所侧重,有些课可能在目标上会更强调过程,强调体验;有些课,可能在目标上更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练习,或者是更注重学习某种数学的思想、方法。如果在一堂课上想把所有目标都落实到位,那短短的四十分钟一定是不够的。
总之,听了王老师的讲座,让我认识到,只有对教材的多元解读、对课标的多元理解,对学生已有知识充分地了解,一节课的目标确定才能更合理,核心目标更清晰,我们的教学设计也会更合理。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深入地研究教材,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从确定课时目标入手,合理选择教学材料,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