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读后感

  我的倾城,我的绝恋

——以《倾城之恋》为例谈张爱笔下乱世中的自私情爱

  在缺失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张爱玲的自卑之余又极度自傲,因此孤高自傲,略带清冷是她一贯的风格。她的冷静,不仅限于对亲情的体验,对于男女的情爱她同样看得清醒。即便在生活中她曾经义无返顾地陷于胡兰成的末日恋情当中,甚至将解决胡兰成流亡生涯中的生活负累当作自己责无旁贷的使命。撇开真实生活,当她观照俗世中的男欢女爱,现世之感呼之欲出,令人汗颜。

  《倾城之恋》一度成为张爱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并且被拍摄成了电影,由于周润发的倾情演出,让更多的红男绿女了解到了这段乱世情缘。对于这段感情,有人看的是热闹,有人叹的是苍凉。

  通篇文章读来,感触最深的一个镜头就是白流苏两次点蚊香的举措。而也因为这样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也同样固执地认为电影虽然与原著有着诸多差异,但最令人值得回味的一个细节就是最后白流苏用脚踢蚊香的镜头。这两处的蚊香火,都点染出了经典。当她陪侄女们一起相亲回来,蹲在房间里点蚊香,听到阳台上的对话,并感受到宝络内心对自己的不满与敬慕时,张爱玲不偏不倚地在此时以白流苏的心理写出了一句“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一点贱。”一语惊醒梦中人,世间有多少女子是因为一个异性的眼光而对另一女子投注嫉妒的情感?

  白流苏,一个不同寻常的女人,一个聪明的女人,一个适时矫情的女人,一个懂得利用心机的女人。她的名字正好标榜了她独树一帜的人生——白牙膏一样的女人,流水十三章似的人生,吴侬软语的苏式城府。

  她是牙膏一样的女人,在常人看来,张爱玲对待女人的描述一向是苛刻的,略带尖酸的,甚至即便是夸赞的言辞中也总带着点揶揄的口气。一如她曾经说上海的女人是粉蒸肉,苏州的女人是糖醋排骨一样。对于被她以牙膏形容的女子同样没有一个明确的明朗化的正面形象,正如她在《封锁》中借吕宗桢之口对于吴翠远所做的评价:“他不怎么喜欢身边这女人。她的手臂,白倒是白的,像挤出来的牙膏。”她总认为牙膏一样的女人“在别人眼里长得如同牙膏般没有款式——也正如同装在铁皮管里的牙膏一样,任别人挤弄——原来只为能满足好人的心愿!可是挤牙膏的人从来都不会过问牙膏的心情,这也是人之常情!”白流苏也逃不过成为牙膏的宿命:“她的脸,从前是白得像瓷,现在由瓷变为玉——半透明的轻青的玉。”这种瓷白的面色是牙膏般的女子所独有的面容。

  曾经被称为是当代张爱玲的王安忆在《流水十三章》这部作品中,以独具个性的语言描述了一个女人从襁褓之中到而立之年那好似流水的生命历程,而演绎这段倾城之恋的白流苏恰好年逢三十,30年白驹过隙,她扮演着多重角色,她是被抛弃的妻子,不明就里地嫁给了自己一事无成的丈夫,由着他风花雪月,未能留下一子半女的她竟大义凛然地与丈夫离了婚,回了娘家呆了六七年之后,当日弃妻不顾的丈夫一并离弃了整个世界,命赴黄泉了,在这里,没有妻子,只有自私的欲望。

  她是被排挤的妹妹,虽然有着一堆哥嫂妯娌,却没人能设身处地理解她的处境,同情她的遭遇,感怀她的身世。只是觊觎她当日因离婚所得的家财接纳了她,也因这有限钱财最终的不济而开始排挤餐桌上这张多余的嘴,并想到让她再回去为丈夫奔丧,做个复位的寡妇,蹭点家产也不失偏颇。在这里,没有妹妹,只有对金钱的占有欲。

  她是被遗忘的女儿,身为母亲唯一的女儿,她得着的不是宠爱,乃是一度的遗忘。母亲忘记了她爱的施与,当她忍受不了哥嫂的排挤而跑去搂住她母亲的腿,使劲摇撼着,哭道:“妈!妈!”时,听到女儿哭诉的白老太太唯一能够劝慰的言语就是让流苏回到婆家,“领个孩子过活,熬个十几年,总有你出头之日。”“她所祈求的母亲与她真正的母亲根本是两个人”,媳妇虽能熬成婆,灵魂却已经几度扭曲而褪去了人样。在这里,没有女儿,只有变态的得失权衡。

  她是被挑逗的玩物,这是她在范柳原面前所扮演的角色,身为富豪私生子的范柳原,面对见不得光得不到身份认同的人生尴尬也许天生不敢于真心的情感经营法,更多的是,情场上你来我往的应对技巧。并且这一次,他把猎取的对象锁定在了白流苏身上,一再的挑逗让白流苏内心自愿而不自觉地向他倾斜,力不从心之余又不可自拔,虽然她极度想摆脱成为玩物的命运,却难逃范柳原一再的温柔陷阱。在这里,没有爱情,只有决然的情场交战。

  她是被抵押的赌注,押宝的人恰是她自己,身为一个赌徒之女,她的手虽未沾过骨牌和骰子,却有着好赌的天性,并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如果她输了,她声名扫地,没有资格做五个孩子的后母。如果赌赢了,她可以得到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净她胸中的这一口恶气。”于自身家庭的险恶环境中让她不得不孤注一掷,毅然选择放手一搏,用自己今后的青春和现有的手段拯救自己于困窘难当的水深火热之中。在这里,没有输赢,只有偶然的成败交合。

  这重重的身份,如蒙太奇般幻影迷离,也在这叠影重重中让人想起那句“水向东流,人老去,故事想家。”三十的白流苏,流淌出的是不和时宜却又恰如其分的细水涓涓。

  在苏杭一带,有句俗语是一度流传的——宁愿听苏州人吵架,也不听宁波人说话。上海人的吴侬软语让看似软玉温香的白流苏有了属于自己的苏式城府。对于一场烽火战争,兵不厌诈常是取胜之道,对于一场感情,手段加计谋也是夺得先机的秘方。白流苏是弱不禁风的,但这只对于她的形体而言,除却这些,她是个不折不扣的精明女子。懂得如何在话语之间反守为攻,在与范柳原的言语交锋中,好多对白都让人暗自拍板,在香港的那场舞会上,她会对范柳原说“你要我在旁人面前做一个好女人,在你面前做一个坏女人。”“你要我对别人坏,独独对你好。”一句话,道出多少男女之间的自私想法,面对香港沦陷后范柳原“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的慨叹,她直言不讳道:“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她的言语技法,既留有余地又力不虚发,天生一个语言艺术家。

  在香港生活的时间里,她不甘愿只当情人,不成妻子,知道“她如果迁就了他,不但前功尽弃,以后更是万劫不复了”,势成骑虎之时毅然决定回家,想以退为进,逼得范柳原再度寻她。而这场拉锯战的告捷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女子惊人的杀伤力。

  经典的武侠作品中常说杀是为了不杀,而在白流苏的情感观念中,杀是为了更杀。这一理念直接导致在香港避难时期她竟然暗自后悔两人相伴而居,因为这样“一个人仿佛有了两个身体,也就蒙了双重危险”,就不能轻易在炮火中幸免于难。

  这段乱世情爱,张爱玲特意引了《诗经》中爱情证词: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虽然这段情爱故事更多地沾染了自私的色彩,然而这个城市的陷落到底还是成全了白流苏想往的梅开二度的人妻生活,毕竟到了最后一刻,白流苏忽地意识到:“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忽地想起《2046》中梁朝伟对张曼玉所讲的一句台词:“如果,我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和我一起走?”如果再来一场战争,白范二人会不会更乐于消融彼此的情感纠葛?

  关于写作,张爱玲曾经说过:“我甚至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没有革命,我认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时更朴素也更放恣的。”或许张爱玲只是用她独到的文字,以她特有的姿态告诉世人应当象小说一样活着,活出流言的声响,这样才能抱着眷恋之情流连于苦短的人生。

篇2:倾城之恋读后感

  我的倾城,我的绝恋

——以《倾城之恋》为例谈张爱笔下乱世中的自私情爱

  在缺失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张爱玲的自卑之余又极度自傲,因此孤高自傲,略带清冷是她一贯的风格。她的冷静,不仅限于对亲情的体验,对于男女的情爱她同样看得清醒。即便在生活中她曾经义无返顾地陷于胡兰成的末日恋情当中,甚至将解决胡兰成流亡生涯中的生活负累当作自己责无旁贷的使命。撇开真实生活,当她观照俗世中的男欢女爱,现世之感呼之欲出,令人汗颜。

  《倾城之恋》一度成为张爱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并且被拍摄成了电影,由于周润发的倾情演出,让更多的红男绿女了解到了这段乱世情缘。对于这段感情,有人看的是热闹,有人叹的是苍凉。

  通篇文章读来,感触最深的一个镜头就是白流苏两次点蚊香的举措。而也因为这样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也同样固执地认为电影虽然与原著有着诸多差异,但最令人值得回味的一个细节就是最后白流苏用脚踢蚊香的镜头。这两处的蚊香火,都点染出了经典。当她陪侄女们一起相亲回来,蹲在房间里点蚊香,听到阳台上的对话,并感受到宝络内心对自己的不满与敬慕时,张爱玲不偏不倚地在此时以白流苏的心理写出了一句“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一点贱。”一语惊醒梦中人,世间有多少女子是因为一个异性的眼光而对另一女子投注嫉妒的情感?

  白流苏,一个不同寻常的女人,一个聪明的女人,一个适时矫情的女人,一个懂得利用心机的女人。她的名字正好标榜了她独树一帜的人生——白牙膏一样的女人,流水十三章似的人生,吴侬软语的苏式城府。

  她是牙膏一样的女人,在常人看来,张爱玲对待女人的描述一向是苛刻的,略带尖酸的,甚至即便是夸赞的言辞中也总带着点揶揄的口气。一如她曾经说上海的女人是粉蒸肉,苏州的女人是糖醋排骨一样。对于被她以牙膏形容的女子同样没有一个明确的明朗化的正面形象,正如她在《封锁》中借吕宗桢之口对于吴翠远所做的评价:“他不怎么喜欢身边这女人。她的手臂,白倒是白的,像挤出来的牙膏。”她总认为牙膏一样的女人“在别人眼里长得如同牙膏般没有款式——也正如同装在铁皮管里的牙膏一样,任别人挤弄——原来只为能满足好人的心愿!可是挤牙膏的人从来都不会过问牙膏的心情,这也是人之常情!”白流苏也逃不过成为牙膏的宿命:“她的脸,从前是白得像瓷,现在由瓷变为玉——半透明的轻青的玉。”这种瓷白的面色是牙膏般的女子所独有的面容。

  曾经被称为是当代张爱玲的王安忆在《流水十三章》这部作品中,以独具个性的语言描述了一个女人从襁褓之中到而立之年那好似流水的生命历程,而演绎这段倾城之恋的白流苏恰好年逢三十,30年白驹过隙,她扮演着多重角色,她是被抛弃的妻子,不明就里地嫁给了自己一事无成的丈夫,由着他风花雪月,未能留下一子半女的她竟大义凛然地与丈夫离了婚,回了娘家呆了六七年之后,当日弃妻不顾的丈夫一并离弃了整个世界,命赴黄泉了,在这里,没有妻子,只有自私的欲望。

  她是被排挤的妹妹,虽然有着一堆哥嫂妯娌,却没人能设身处地理解她的处境,同情她的遭遇,感怀她的身世。只是觊觎她当日因离婚所得的家财接纳了她,也因这有限钱财最终的不济而开始排挤餐桌上这张多余的嘴,并想到让她再回去为丈夫奔丧,做个复位的寡妇,蹭点家产也不失偏颇。在这里,没有妹妹,只有对金钱的占有欲。

  她是被遗忘的女儿,身为母亲唯一的女儿,她得着的不是宠爱,乃是一度的遗忘。母亲忘记了她爱的施与,当她忍受不了哥嫂的排挤而跑去搂住她母亲的腿,使劲摇撼着,哭道:“妈!妈!”时,听到女儿哭诉的白老太太唯一能够劝慰的言语就是让流苏回到婆家,“领个孩子过活,熬个十几年,总有你出头之日。”“她所祈求的母亲与她真正的母亲根本是两个人”,媳妇虽能熬成婆,灵魂却已经几度扭曲而褪去了人样。在这里,没有女儿,只有变态的得失权衡。

  她是被挑逗的玩物,这是她在范柳原面前所扮演的角色,身为富豪私生子的范柳原,面对见不得光得不到身份认同的人生尴尬也许天生不敢于真心的情感经营法,更多的是,情场上你来我往的应对技巧。并且这一次,他把猎取的对象锁定在了白流苏身上,一再的挑逗让白流苏内心自愿而不自觉地向他倾斜,力不从心之余又不可自拔,虽然她极度想摆脱成为玩物的命运,却难逃范柳原一再的温柔陷阱。在这里,没有爱情,只有决然的情场交战。

  她是被抵押的赌注,押宝的人恰是她自己,身为一个赌徒之女,她的手虽未沾过骨牌和骰子,却有着好赌的天性,并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如果她输了,她声名扫地,没有资格做五个孩子的后母。如果赌赢了,她可以得到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净她胸中的这一口恶气。”于自身家庭的险恶环境中让她不得不孤注一掷,毅然选择放手一搏,用自己今后的青春和现有的手段拯救自己于困窘难当的水深火热之中。在这里,没有输赢,只有偶然的成败交合。

  这重重的身份,如蒙太奇般幻影迷离,也在这叠影重重中让人想起那句“水向东流,人老去,故事想家。”三十的白流苏,流淌出的是不和时宜却又恰如其分的细水涓涓。

  在苏杭一带,有句俗语是一度流传的——宁愿听苏州人吵架,也不听宁波人说话。上海人的吴侬软语让看似软玉温香的白流苏有了属于自己的苏式城府。对于一场烽火战争,兵不厌诈常是取胜之道,对于一场感情,手段加计谋也是夺得先机的秘方。白流苏是弱不禁风的,但这只对于她的形体而言,除却这些,她是个不折不扣的精明女子。懂得如何在话语之间反守为攻,在与范柳原的言语交锋中,好多对白都让人暗自拍板,在香港的那场舞会上,她会对范柳原说“你要我在旁人面前做一个好女人,在你面前做一个坏女人。”“你要我对别人坏,独独对你好。”一句话,道出多少男女之间的自私想法,面对香港沦陷后范柳原“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的慨叹,她直言不讳道:“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她的言语技法,既留有余地又力不虚发,天生一个语言艺术家。

  在香港生活的时间里,她不甘愿只当情人,不成妻子,知道“她如果迁就了他,不但前功尽弃,以后更是万劫不复了”,势成骑虎之时毅然决定回家,想以退为进,逼得范柳原再度寻她。而这场拉锯战的告捷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女子惊人的杀伤力。

  经典的武侠作品中常说杀是为了不杀,而在白流苏的情感观念中,杀是为了更杀。这一理念直接导致在香港避难时期她竟然暗自后悔两人相伴而居,因为这样“一个人仿佛有了两个身体,也就蒙了双重危险”,就不能轻易在炮火中幸免于难。

  这段乱世情爱,张爱玲特意引了《诗经》中爱情证词: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虽然这段情爱故事更多地沾染了自私的色彩,然而这个城市的陷落到底还是成全了白流苏想往的梅开二度的人妻生活,毕竟到了最后一刻,白流苏忽地意识到:“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忽地想起《2046》中梁朝伟对张曼玉所讲的一句台词:“如果,我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和我一起走?”如果再来一场战争,白范二人会不会更乐于消融彼此的情感纠葛?

  关于写作,张爱玲曾经说过:“我甚至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没有革命,我认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时更朴素也更放恣的。”或许张爱玲只是用她独到的文字,以她特有的姿态告诉世人应当象小说一样活着,活出流言的声响,这样才能抱着眷恋之情流连于苦短的人生。

篇3:爱的教育读后感:拾金不昧

爱的教育读后感:拾金不昧

  书是生命的源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里的情感世界绚丽缤纷。在这个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关于教育热爱祖国、尊敬长辈、团结友爱的书——《爱的教育》。

  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高尚的行为》。里面讲述的是:有三四个同学在欺侮残疾的克罗西,克罗西就和他们就打了起来。克罗西气急了,就向弗兰蒂狠命地扔了一个墨水瓶,可墨水瓶却扔在了老师的胸上。老师生气了,大家都不敢出声。最后,卡罗内因同情可怜克罗西,就“主动”承认错误。我认为卡罗内向老师说出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是为了保护克罗西自尊心,并且不希望他受到老师的批评。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受到卡罗内有一种乐于帮助别人、为他人着想的高尚的品质。卡罗内用他那内心深处纯洁的灵魂打动了老师以及同学们,这种品德是在山的最高处,让人遥不可及。惭愧地回想一下,我曾经是否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哦,我想起来了!在我的生活中,也发生过这样普通而又细小的事情。

  那天,姐姐带我去买文具。突然,看到了地上有20元钱。姐姐轻轻捡起那张纸票,小心翼翼地把它抚平,看不到失主,我和姐姐想:这些钱可以买好多糖果和本子,但是,我却想起了老师和父母曾经告诫我们,捡到东西要缴公,我们思前想后。最后,我们决定把钱交给民警,民警找到了失主,把钱还给了他。在捡钱的.那一瞬间,其实我和姐姐有了一种想把它占为己有的欲望,因为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我和姐姐的理智还是战胜了那股欲望。

  我们要从小培养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据为己有,从身边各种小事做起。在同学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见到地上有垃圾便随手带起,扔进垃圾箱;遇到盲人过马路,顺手牵起盲人的手,把他送到对面。所有的普通而又细小的事情,都是高尚的品质的具体体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人的话也是非常有道德的,我们现在就应该从小事做起,培养我们高尚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