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红楼梦》之妙玉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常常能以简洁高超的笔法塑造内涵丰富的人物形象。曹雪芹在第42回“宝钗论画”一节,曾借宝钗之口阐明了自己的创作主张,即描景绘物先要总体“勾勒”大致形象,再从侧面“滃染”细节面貌,最后还要从背面“皴擦”揭示本质特征,其对红楼十二金钗之一的妙玉的刻画正是遵守了这一原则,从而达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在前80回中妙玉只出场两次,描写她的文字也不足3000字,然而作者在这短短的文字中却极尽描绘之能事,或总体勾勒,或侧面滃染,或背面皴擦,让一个活灵活现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使之成为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之一,作者这种惊人笔力是让人叹为观止的。
在妙玉未出场之前,曹雪芹在第5回中对妙玉的性格气质及其一生命运做了大致勾勒,把妙玉比喻为落在泥垢之中的一块美玉,说她虽然气质如兰才华比仙,但太高人妒过洁世嫌,可叹“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人物还未出场就点破了其最终命运,这种笔法为一般作家所不取,但曹雪芹却敢于突破传统,难怪鲁迅先生称赞说:自《红楼梦》一出,所有传统的写法便都打破了。这种写法最难的是如何恰到好处地把握这种总体勾勒的“度”,既不能下笔过实,让读者对作者的写作意图一览无余,也不能故作玄虚,让读者觉得毫无头绪,曹雪芹就做到了这一点:虽交待了妙玉的最终命运,但其落得如此下场的原因及具体过程却未明言,这样不但没有降低读者的阅读兴趣,反而激发了读者进一步了解故事情节的好奇心,因《红楼梦》后40回迷失,所以关于妙玉结局的说法也众说纷纭,有说她被强盗劫去做了压寨夫人的,有说她流落风尘被逼做了妓女的,也有说她在贾府败落之后被迫嫁给忠顺王爷的......
总体而言,笔者觉得妙玉更象是宝玉所住的怡红院中的那株“绿玉”芭蕉。怡红院中种有两种植物--海棠和芭蕉,一红一绿,两两相衬。宝玉最初也为怡红院题名为“红香绿玉”,其很可能象征了对宝玉人生有过重大影响的几位女性。如果说海棠是湘云和宝钗的象征(她们以艳丽热烈的红色为代表色),那么芭蕉很有可能是黛玉和妙玉的象征(她们以冷静柔和的绿色为代表色),因为两人的名字中都有“玉”字,所居之处又都以绿色为主,一个是遍植翠竹的潇湘馆,一个是草木繁盛的栊翠庵,这和宝玉对芭蕉的称呼“绿玉”暗中相合。妙玉是大观园中宝玉除黛玉之外的唯一知音,她深深懂得宝玉的心,并默默守着一份难言的情愫,当最终宝玉落难之时,又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清白之身,以“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脂胭斋语)的代价最终换取了宝玉的自由。怡红院最后之所以只“遗”(怡)红而未“剩”绿,大概象征着黛玉和妙玉因不能屈服于当时的社会最终含恨离世,宝钗和湘云因能“随分从时”最后得以保全。
在总体勾勒之后,作者并未急于让妙玉出场,而是分别借荣国府的管家奶奶林之孝家的、邢夫人的外甥女邢岫烟之口介绍了妙玉的出身及性情,对这一人物进行侧面滃染。林之孝家的说她“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又说她“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品性上“文墨也极通,模样儿又极好”,这使我们对妙玉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后来又通过岫烟介绍说:“他原在蟠香寺修炼,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他常说古人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所以他自称‘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这对妙玉此前的经历及世人对她的评价做了大致介绍,其中有说她“极好”的,也有说她“不合时宜”的,不禁让我们产生了一个疑问: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经过一番仔细的润饰之后,妙玉终于在第41回正式登场了,这一节被称为“栊翠庵品茶”,也被红学家视为“妙卿正传”,共1350字,却写得摇曳多姿,漂亮煞人。首先让人目不瑕接的便是妙玉所用的那些世所罕见的茶具: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脱胎填白盖碗、晋王恺宋苏轼用过的小觥、“点犀峤”、绿玉斗、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醢、鬼脸青的花瓮......,仅从这些不凡的物件上分析,就可知道它们的主人如何的高贵了;给贾母喝的是用隔年蠲的雨水煮的老君眉,给宝黛喝的则是用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煮成的“梯己茶”,足可见妙玉的超逸脱俗;因宝玉不知“茶是要品”的道理便笑他是“解渴的蠢物”,因黛玉不识茶水的区别便笑她“竟是个‘大俗人’”,一个高雅脱俗、傲岸娟介的少女形象至此便呼之欲出了。
妙玉的第二次出场是在第76回中秋节黛玉湘云联句一节。当黛湘联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句而不能往下联时,妙玉忽然出现并将他们带至“龛焰犹青,炉香未烬”的栊翠庵中,为他们续联了全诗,提出“如今收结,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的主张,在续诗里,妙玉一展诗才,既有“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的雍雅,又有“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的诡异;既有“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的欢畅,又有“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的无奈,被黛湘二人赞为“诗仙”。当黛湘离开栊翠庵时“妙玉送至门外,看他们去远,方掩门进来”,暗暗点出妙玉对黛湘二人纯真性情的欣赏和追慕,这和妙玉第一次出场贾母离去时她“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两次出场之后,妙玉就没再出场,但作者并没有“放过”她,而是时常在不经意间提及一下,看似无心,实则用意颇深。在栊翠庵品茶一节,宝玉要茶喝时,妙玉却“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刘姥姥用过的杯子她让道婆“搁在外头”,竟不许拿进道观,又说“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是砸碎了也不能给她”如此娟介,独不怕宝玉用她的杯子!在钗黛那两双智慧的眼睛下,这位妙龄女尼竟不知不觉地表露出心底的秘密,更确切地说,也许这并不是疏忽大意,而是情不自禁,在这里作者仅仅借一只简单的绿玉斗,便将一个生活于冰冷山门之内、清灯古佛之下的少女的微妙心事刻画得维妙维肖,深得中国画背面“皴擦”技法之玄奥。
宝玉过生日时,妙玉竟不顾别人“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的嘲笑,用一个粉笺子写了一个“槛外人遥叩芳龄”的贺帖,这个帖子是来得是那样悄无声息,以至和众女儿彻夜欢饮的宝玉直到第二天才发现;这个帖子写得又是那样出人意料,以至宝玉发现之后竟不知如何去回,一个女尼为何要偏偏记住一个贵族公子的生日,又为何献上这不伦不类的帖子?其中深意,也许只有妙玉和宝玉能知道。李纨因看见栊翠庵的红梅有趣,便要折一枝来插瓶,又因知道妙玉难说话,便让宝玉去要,一会宝玉果然要来了一枝梅花,并将花插进一个美女耸肩瓶里,对世人一向“冷眼视之”的妙玉又为何独独对宝玉如此温和大方呢?细细想来,这枝“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的梅花,不正是妙玉的最好写照吗:在“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的大观园中,虽也“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对宝玉暗怀情愫,但也只能“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最后落得一个“冻脸有痕皆是血,醉心无恨亦成灰”的无奈结局。
读到这里时,我常常想:也许读不到《红楼梦》的最终结局也是一种幸事,因为我实在不忍心看着象妙玉一样冰雪般纯洁的女儿们最终被世俗所沾污,被黑暗所吞噬。就让她们的故事永远停在那个美丽的瞬间吧,永远象的一幅精心绘制的水墨画那样散发着真诚、矜持、纯情而又热烈的青春气息,永不哭泣,永不老去。
篇2:重读红楼梦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
——重读《红楼梦》
“红楼三玉”中的妙玉,可以说是一个复杂而又一充满悲剧性的人物。正值青春妙龄,却不得不循入空门,整日免强的陪伴青灯古佛过着出家人的日子,实在是难为这个出身官宦的千金小姐了。从邢岫烟口中不难得知,妙玉的祖上本是读书仕宦人家,因她幼时多病,买了多个替身无用,所以后带发发修行,法名唤作“妙玉”,再后来父母双亡,投奔京城,又逢元春省亲,最后住进大观园中的栊翠庵。妙玉虽为尼姑,身边却又有两个老嬷嬷和一个丫环报侍,所以不难看出她身份在贾府中的特殊之处。 本来就是不得以而入佛门,妙玉又被恩准入住大观园的栊翠庵,贾府上下众多少男少女整日谈诗论经,豪华奢侈的贵族生活,对于一个只有十八岁的青春少女来说更是有着极大的诱惑。整部《红楼梦》中,有八次写到妙玉,其中有五次就写到宝玉,这不但可以衬托出妙玉的性格和为人,更说明两人有着某种微妙的关系。
第四十一回中,贾母带刘姥姥去栊翠庵喝茶,同行的有宝钗、黛玉、宝玉等人。刘姥姥吃过的杯子,妙玉要把它扔掉,而宝玉却劝说她扔掉还不如送于刘姥姥,也好落得个人情在,妙玉欣然接受了宝玉的意见;贾母在贾府中是至高无尚的“老祖宗”,妙玉亲自为贾母捧上“老君眉”,并用小彩盅盛茶,表面上看显得既礼貌又尊重,其实妙玉并没有把贾母真正的放在眼里,贾母走时,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把门闭了。”而且还要用清水冲地;妙玉后又把黛玉和宝钗拉到耳房内,用“点犀峤”和装上“梯已花”来招待她们两人,可见在妙玉眼中,黛玉和宝钗两人比贾母要重要的多;其实在妙玉眼中,最重要的人恐怕要数宝玉了,一个出家的尼姑,又正值妙龄,把自己平日里用来喝茶的绿玉斗给一个年少的公子用,岂不说明在妙玉心中宝玉是最看重的人,从而也就更加的说明两人的微妙关系。
第五十四回中,李纨让宝玉去乞红梅,一去便成功取回。第六十三回中,宝玉、宝琴,岫烟和平儿都过生日,而岫烟与妙玉更是有过师友之交,而妙玉却独独送与宝玉“槛外人妙玉,遥叩芳龄”的粉红笺,对世人一向“冷眼视之”的妙玉却独独对宝玉如此温和大方,不难令人理解。而宝玉却在第二天才发现妙玉的这份心意,并且还四处的拿去让别人欣赏,这无疑让妙玉的心血白白的浪费,心里对宝玉的那份独有的情愫恐怕会增添一点伤心的味道吧。
另外,大观园中的诗情画意,公子、小姐、丫环这些红男绿女众多纷杂的闲情逸致,也给了妙玉这个身在栊翠庵的少女尼姑无限的诱惑。在第七十六回中,黛玉和湘云在凹晶馆联诗几乎一通霄,当连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时,妙玉忽然出现并将他们带至栊翠庵中,为他们续写了全诗,并提出“如今收结,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的主张。在续诗里,妙玉一展诗才,既有“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的雍雅,又有“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的诡异;既有“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的欢畅,又有“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的无奈,被黛湘二人赞为“诗仙”。当黛湘离开栊翠庵时“妙玉送至门外,看他们去远,方掩门进来”,暗暗点出妙玉对黛湘二人纯真性情的欣赏和追慕,这和妙玉第一次出场贾母离去时她“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妙玉在续诗中写道:“箫增嫠妇泣,衾倩侍儿温。” 特别是“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两句,更是突出她长年青灯古佛生活的孤寂。妙玉、湘云和黛玉都是无父无母的青春少女,或是旅居,或是客居,或是寄居,也许正是她们这种飘泊无依,无根无家的生活才造就了各自不同的悲剧吧。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 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各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这也许就是妙玉悲剧的真实写照吧。
像妙玉这样一个漂亮、有才气、内心又充满无限热情的少女,虽然性格有些过激,但也不乏是一个难得一见的女子,如果要是生在现代的话,恐怕她早已是身边追求者如云,过起红尘中男人女人的日子,或许当中还夹杂着清高的浪漫,而再也不用陪伴青灯三佛而抑郁终生了吧。
篇3:爱的教育读后感:拾金不昧
爱的教育读后感:拾金不昧
书是生命的源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里的情感世界绚丽缤纷。在这个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关于教育热爱祖国、尊敬长辈、团结友爱的书——《爱的教育》。
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高尚的行为》。里面讲述的是:有三四个同学在欺侮残疾的克罗西,克罗西就和他们就打了起来。克罗西气急了,就向弗兰蒂狠命地扔了一个墨水瓶,可墨水瓶却扔在了老师的胸上。老师生气了,大家都不敢出声。最后,卡罗内因同情可怜克罗西,就“主动”承认错误。我认为卡罗内向老师说出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是为了保护克罗西自尊心,并且不希望他受到老师的批评。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受到卡罗内有一种乐于帮助别人、为他人着想的高尚的品质。卡罗内用他那内心深处纯洁的灵魂打动了老师以及同学们,这种品德是在山的最高处,让人遥不可及。惭愧地回想一下,我曾经是否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哦,我想起来了!在我的生活中,也发生过这样普通而又细小的事情。
那天,姐姐带我去买文具。突然,看到了地上有20元钱。姐姐轻轻捡起那张纸票,小心翼翼地把它抚平,看不到失主,我和姐姐想:这些钱可以买好多糖果和本子,但是,我却想起了老师和父母曾经告诫我们,捡到东西要缴公,我们思前想后。最后,我们决定把钱交给民警,民警找到了失主,把钱还给了他。在捡钱的.那一瞬间,其实我和姐姐有了一种想把它占为己有的欲望,因为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我和姐姐的理智还是战胜了那股欲望。
我们要从小培养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据为己有,从身边各种小事做起。在同学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见到地上有垃圾便随手带起,扔进垃圾箱;遇到盲人过马路,顺手牵起盲人的手,把他送到对面。所有的普通而又细小的事情,都是高尚的品质的具体体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人的话也是非常有道德的,我们现在就应该从小事做起,培养我们高尚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