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号教室里的奇迹》读后感

  《第56号教室里的奇迹》读后感

  经**妈妈的推荐我读了《第56号教室里的奇迹》这本书。从前听说过这本书,但一直没有和这本书见面。寒假有幸借到了这本书,我就开始读起来。在这本书题目的下方印刷着这条一排文字: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这是若干年我前身为一个小学生的母亲最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爱学习的天使。我想这应该也是每一位有孩子的母亲的心里话吧!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希望我身边的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爱学习的天使。在平时和孩子的交流观察中,我发现我的每一个学生其实在他们内心深处是希望自己在家做一个好孩子,听爸爸妈妈的话,自己的表现可以得到爸爸妈妈的认可,并且能得到家长及时恰当的鼓励,而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独生子女的溺爱。

  每一个孩子在学校希望可以成为一个老师喜欢的学生,他们在尽力做好老师布置的作业,尽可能在上课举手发言。课下可以和同学友好相处,做同学们的好伙伴。但是在他们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总是出现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值不同步的现象。孩子们也有沮丧的时候,有时候在家很想对爸爸妈妈说点什么。可是爸爸太忙不在家,妈妈要做家务,没有时间听“我”说。爸爸妈妈最喜欢问“我”的“三句话”是,你在学校里吃好了没有?你的作业做完了没有?你的考试考得怎么样?孩子其他的事情爸爸妈妈似乎并不关心,爸爸妈妈喜欢拿“我”和别的孩子比,把别人的优点来和“我”的缺点比,“我”真的很生气……

  在学校发现老师总是对学习好的同学和颜悦色,和我说话的机会很少,我知道老师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同学。但我总认为老师对我不够重视,其实我也想学习好,成为老师的助手,但我努力了成绩还是没有别人强。

  课下我想和同学好好玩玩,但他们不带我玩。我很生气就和他们打了起来,结果老师知道了批评了我要我反思,我也没错呀,可是打架了啊,我也不想打架,但当时实在太生气了,就动手了,我错了,我没错,我没错,我错了……

  江老师刚才模拟了几段孩子的心里话。不知这些话是否真实,是不是当代孩子的心里某时的某些想法,或者或多或少有一点类似吧。江老师认为其实做一个当代孩子也不容易,在家里爸爸妈妈的期望值高,孩子有时可能做不到;我想建议家长朋友们我们能否俯下身来和孩子一起分析分析原因,找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呢?在学校老师的期望值也高,也不是人人都能考到好成绩的,上课发言总是怕说错了,遭遇同学讥笑;江老师想说,自己可否反思一下,在自己的学业中,自己努力了多少?别人的努力是在成绩背后的。在同学中间,还会有些磕磕绊绊,江老师想告诉你,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磕磕绊绊”可是很正常的哟!注意处理的方式方法。同学的友谊是最真挚的。从以上分析看来,孩子的生活还真的是不容易,谁来听孩子诉说?

  我想作为教师,我不仅仅是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不失时机地帮助那些需要老师帮助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其实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做一个爱学习的天使。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唯一的,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特点,各种各样的长处,各种各样的不足。江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是自己和自己的昨天比,只有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好孩子。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那么稚嫩,那么真诚!那么在成长的道路上不仅需要自身的不懈努力,还需要老师家长的鼎力支持,恰当的帮助,这样孩子在成才的道路上就会一路披荆斩棘,一路高歌。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感受到雷夫老师的教育方法很值得研究,值得借鉴,值得学习。这本书不仅仅是老师可以看,我想家长可以阅读,学生也可以阅读。或许学生阅读完这本书后也能够理解老师在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是有道理的,是可以去遵守的,这样要求也是老师的良苦用心。

  作者:江彬

篇2:《教室里的心灵鸡汤》读后感

  《教室里的心灵鸡汤》读后感

  当代美国着名作家艾斯特.莱特编着的《教室里德心灵鸡汤》中一个个来自于普通的生活琐事但又美丽的小短文,深深地触动着我。每每拿起书看着里面的小故事,我总会被老师们的爱与智慧吸引,比如在“堤尔曼的短吻鳄”中主人公堤尔曼是一个从未上过学的农村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能克服生活及心里的困难,最终站在一所高中的大讲堂上,以骄傲、奉献、决心和正直的态度面对着来宾;“难忘的夜晚”里有一群无家可归和信在中途之家的孩子,老师不但没有嫌弃他们,而且运用自己的智慧,创设各种活动,让他们树立信心忘记自己的身份,信心十足地去干一些事情了;“智慧”故事中,一个穿着与个人卫生都不能触决的街头小子麦可,在老师的充分肯定下,一段时间后对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等等。

  我们发现:里面的每一个孩子能不受眼前诸多因素的束缚,从困境中走了出来,坚强面对生活与学习,重拾了信心。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有这么大的改变呢?在细读中我们就能发现:故事中孩子的改变,正是一位位美丽的老师,他们充满人性的关爱、挑战、责任和荣耀,创造着这一个个教育奇迹。同是教师的我,怎能不引以为豪,俗话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就让我要好好学习,并学习致用。

  一、赏识孩子

  老师的赏识非常重要,它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启发孩子的智慧。案例“欣赏自己的特别”故事中,主人公契尔门老师不介意学生对自己独臂的异样眼光,用老师诚恳的态度,主动亲近孩子,发现孩子的长处,并加以肯定,该学生最终被老师吸引,也愿意接受老师意见,改正不足,使缺点变成优点,优点得到发扬。赏识是重要,我们不仅要求自己具备赏识的态度,还要教会孩子欣赏自己的优点,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以自己为荣,勇敢地表现自己的天赋,从而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二、了解孩子

  了解孩子,不仅了解孩子外在表现,还要了解他们的内在需要。一个个故事中老师们都会先去了解孩子的情况,针对孩子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寻找教育的突破口,做到用心地去观察各种外在影响因素,包括家庭背景、孩子的成长发展,及追踪式地调查,爱不受时间的制约。如“爱的种子”、“亚口布的启示”等故事中,老师都先从孩子的家庭背景开起了解,分括孩子父母的年龄、职业及家庭成员,设身处地地为其考虑,从情感入手,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从而达到实现一个个教育目的。要知道每个孩子的学习好坏或各种行为习惯的形成都是有原因,只有了解,才能改变。

  三、良好心态

  一种良好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强。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工作中一定要注意良好的态度这一细节,更好地进行教育活动。生活是千变万化的,随时都会遇到困难、矛盾等情况,但我们也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情绪,用最阳光、最自信的一面展现给家长和孩子。

  一个个故事感动着、温暖着我,同时也给了我不少的启示:让我们用心和智慧,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对孩子进行创造性的教育,做最美丽的老师吧!

篇3:《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这本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首先是雷夫先生为了让孩子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付出了努力与艰辛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成功无捷径的真谛。雷夫先生每天为了自己的学生早上三点多从家里出发,倒好几次车在早上六点多赶到教室,晚上六点离校。节假日还带着学生到学校去上课,这些都是免费的。他那所谓的“魔鬼式训练”、学习“8法则”——解释、示范、模仿、重复、重复、重复、重复、再重复,都是建立在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出于对学生的那份爱的基础之上的。爱好孩子是很容易的,但要爱那些调皮的孩子,就真的需要我们老师的爱心了。对于班上的任何一个学生,对他们的态度,雷夫先生都是不放弃,不抛弃。

  读到这里我就想到自己在这方面的工作远远还做的不够好,不够多。虽然有些时候为了学生们能取得一个好成绩,对于一个问题总是反复的讲解,但是学生总是不能全部理解。每当这时我总不是不够耐心,总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殊不知这样对学生,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反观雷夫先生,他选择的是“魔鬼式的训练”,不断的重复,不断的讲解。相比而言,我的耐心和坚持力是多么的匮乏。都说成功是来自积累,真的一点都不假。

  其次就是教会孩子善待他人。“三剑客”的确深深地刺痛了雷夫先生,并使雷夫先生陷入艰难的境遇。但雷夫先生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并没有因此离开他所中爱的教育事业,而是领悟到要想教育孩子的前提是首先了解自我。所以雷夫先生想让孩子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首先让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他为孩子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他在实践教育中,不断总结和思考,逐步形成了“让孩子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我们的期望决定孩子们的表现”、“做一名智慧而成功的教师”、“为孩子将来过上一流的生活做准备”、“不要把信仰强加于孩子”、“孩子也是教师和家长的老师”、“教孩子终身受用的技能”、“永远不要失去对孩子的关注”等等观念和认识。雷夫老师就是这样以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向我们阐释了:教育是没有捷径的。

  雷夫·艾斯奎斯老师不但www.aishibei.com有爱心和责任心,他还有哲人的敏锐、专家的自信、战士的勇敢——他拥有智慧,拥有力量,所以他创造出奇迹。他的第56号教室变得无比开阔,变成一个任由孩子们自由舒展,健康成长的乐园。他提倡的是“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的信任;他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雷夫提倡并强调“道德培养的六阶段”理论并奉行不悖。他深信:着利于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他让学生人人树立“成功无捷径”的信念。“成功无捷径”是56号教室的座右铭,“好孩子,行事要努力”是56号教室的口号。

  正是由于雷夫.艾斯奎斯老师注重学生品格的培养,正是由于他的学生人人树立了“成功无捷径!”的信念,使这群平凡的学生在一个充满爱心与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在“成功无捷径”信念的支持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

  一个拥有智慧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学习和阅读的人,这总是让我想起伟大的苏霍姆林斯基,拥有傲人的藏书,并阅读。阅读是与作者交心的过程,阅读更是学习的过程,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雷夫老师自己就博览群书,从而拥有了傲人的智慧和为学生推荐书籍的能力。他能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为他们推荐不同的书籍,还会运用智慧想出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够学会阅读的有效方法。他指导学生的阅读不是快餐式的,而是渐近融入其中的、探究式的,甚至是把书中的内容改编成戏剧进行表演。这种让学生慢慢阅读,细细品尝的阅读方式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当然,他们的阅读方式对眼下的快餐式阅读是一种并不矛盾的对接。因为现下快餐式的作品太多,与之对应的就应该是快餐式阅读,而对于真正经典的作品自然应该像雷夫老师和他的学生一起读莎士比亚那样慢慢阅读,毕竟真正的阅读是没有捷径的。我最感动的还是雷夫老师提出的“把阅读和世界联接起来”,这再一次让我对阅读的意义有了深入的思考。我确信无疑的认为——学习《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不能像吃快餐似的急于见效,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与中华文化和实际情况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的对自己好,对学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