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中心的污水处理系统设计
一、污水系统
在规划污水系统前需先调查基地所在地区是否有公共污水下水道系统。若有公共污水下水道系统,基地范围内的污水便可直接排放至该处,若无公共污水下水道系统,由于购物中心内可能产生的污水应为生活用水及厨房的杂排水,并无工业废水等,因而仅需配合排放的废水量设置适宜的污水处理设施,使区内的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法规规定的放流水标准后排放至一般下水道系统或承受水体。
(一) 污水处理设施配置
污水处理设施的配置位置应单独位于较隐蔽的场所,避免破坏购物中心商圈的景观及活动。若位于山坡地上等有坡度的基地上,则需配合地形及排水方向将污水处理设施配置于地势较低及基地内的排水管线末端处,有利于完整地处理区内所有的污水。污水处理设施最好配置于一处。其设置可配合购物中心的分期分区发展,分期建设。所使用的处理方法应由专业人员设计并决定。
(二)计划污水量
污水量的计算可通过如下步骤进行:
1.处理对象人口数
根据各使用空间如商店、电影院、餐厅、超级市场等的分类,分别计算各空间内的处理对象人口数,将各空间的人口数相加后汇总即为该全区的处理对象人口数。
2.平均污水量
用各使用空间的每人每日产生的污水量乘上各空间的处理对象人口数,所得的数值即为该空间每日的平均污水量。
各空间的平均污水量相加汇总后即为购物中心每日所产生的平均污水量。
二、污水排水设备
(一) 基本原则
1.排水系统应避免出现终端管,但因清洁口的需要而延长至合适的位置时则不在此限。
2.雨水排水管不得与污水处理设备所接续的污水管及杂排水管相接续。
3.含有对下水道及污水处理设备有害的油脂(grease)、可燃性废水、土砂等排水系统,或含有能再生、再利用物质的排水系统,应设置截留器截留之。
4.排水管应设置清洁口或其他清洁方式清洁管内,避免阻塞。
5.排水系统上应有排水口空间等防护措施以防止排水逆流;特定器具、装置、设施等排水,应行间接排水。
6.与排水系统接续的器具类,均应具备存水弯。
7.与排水系统接续之高温排水,原则上应冷却至40度以下后才排放。
(二) 排水系统工程的配管
1.排水管接合部应具水密性,避免植物的根或土砂进入。
2.污水或杂排水配置,不得使用具有两向或三向承口的接头。
3.无论横管或立管,排水管皆不得在下游方向缩小其管径。
(三) 存水弯
1.封水深度不得小于50mm,不得大于100mm。
2.器具存水弯之水封部应容易检查,且在便于清洁处设置清洁口。
3.不得设置双重存水弯。
(四) 截留器
1.截留器应装设于易于清洁保养的位置。
2.截留器应装设通气管。
3.营业用大厨房或类似场所应设置足够容量的油脂截留器。
4.营业性质的洗涤场,应设置能分离不溶性物质如线头等的截留器。
三、间接排水
(一) 需行间接排水装置
需行间接排水的装置分为机械设备及配管、装置的排水以及蒸气系统、热水系统的排水。在购物中心内出水口需要使用间接排水的机械设备包括:
1.冰箱、冰柜、洗涤槽、蒸气柜等有关食品储存或加工的设备。
2.给水水池及水箱的溢、排水管。
3.洗碗机、洗涤机、脱水机。
4.饮水机、饮料用冷水器、给茶器等。
四、通气设备
(一)一般事项
1.排水立管上部,应以伸顶通气管向上延长,并向大气开放。
2.个别通气方式或回路通气方式应设有通气立管。
3.间接排水系统或其它特殊排水系统的通气管,不得与其它通气系统相连接,应单独有效直接地排向大气。若此等排水设施有两套以上系统时,不同种类的排水系统仍应独立排放。
4.通气立管不得与雨水立管相连接。
5.大型油脂截留器应设置通气管。
6.含有油份等比空气重的蒸汽,为防其冷却凝结成液状而积留在管底,其横向通气管应向上斜,且不得有凹部存在。
篇2:购物中心入口设计诠释方法
购物中心入口设计的诠释方法
在讨论关于购物街与中央空间的设计主题与问题时,有时候也很难避免不谈到历史上的建筑范例。在米兰的拱廊商场中,曼哥尼师法圣彼得教堂,而且很确定地是,此举并不是因为他痴心妄想要创造出一样的宏伟空间,而是基于他希望能挑出一种类似的空间需求,来解决这种类似教堂中殿般简状拱顶交叉部分的空间;而在本书中所讨论的许多购物中心案例里,其所采用之大教堂大厅基本剖面的形式,也就是类似许多古典建筑的类型。举例而言,关于如何在购物街/中殿立面上,整合屋顶拱圈之重量较轻的结构体与低楼层重量较大之结构体的问题,对于哥德式以及文艺复兴式建筑物而言,这是最常碰到的典型设计问题,因此该设计就以类似的手法,营造出面对购物街/中殿空间的回廊柱距空间的缩小版;然而,为了营造中央空间,再度又衍生出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达到既可以维持中殿空间所带来的空间延续性,却又使空间本身保有某些独特的空间高潮。
根据前述的这一些讨论,我们或许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购物中心入口的设计特色,通常看起来都是模仿历史建筑物的造型(然而手法并不太高明),因为这些设计的出发点,都是基于类似的设计考量--都为了在建筑物的外观立面上,表现出购物街的剖面空间韵律,同时又要使这个剖面空间的韵律与大门的尺寸,在立面上互相融合在一起。
关于上述的这一项入口设计考量,位在泰晤士河上游京斯顿(Kingston)已规划完成之班铎购物中心(Bentall Centre),其设计就清楚地说明了一个最常见的处理手法;在该商场中,四层楼高之购物街的剖面空间,向外延伸到街道立面上,然后在立面上的这一个交接点,伸出一个较小的雨庇,以呼应购物廊上方的圆拱造型,购物街剖面穿插在立面上,形成了一个符合行人尺度的、有顶盖式的入口。圣路易斯购物中心的案例,则说明了北美地区在这一类的入口安排上,常用的二种设计版本,二者的目标都是要协调二种不同的尺寸;所谓的二个尺寸就是指,将购物街剖面同样大小的几何形,简单地复制在立面上,使入口部分出现二种不同的尺寸规格。
入口设计还面对另一项难题,就是在既存的、尺度较大的构件上,如何试着用一种具有说服力的整合手法,将较小的元素结合上去,因此,设计手法的推敲发展,就锁定在如何达成这个目标(包含如何处理界于二个极端尺度间的中间尺度的元素)。举例而言,位于巴尔地摩郡的白沼泽购物中心(White MarshCenter,于1981年开幕),以及拉斯维加斯的时尚广场(Fashion Show),就是采用这样的一种复制元素的手法,将大门元素的尺寸缩小,以形成商场真正的入口,因为将尺寸缩小的效果,可以使人们将注意焦点集中在入口的点上。这个设计构想,在三度空间上更真实呈现的一个案例,就是大洋洲建筑师事务所(Architects Oceania)与RTKL联合建筑师事务所,在雪梨联合设计的港滨节庆市集广场(Harbourside Festival Markets),这个案例令人想起,类似于西萨·佩里(Ccsar Pelli)在纽约炮台公园的采光大厅中,所采用的缩小圆拱圈的造型。
入口设计策略的另一个诠释手法,乃是将一层一层的墙面,穿插配置在进入购物中心的路径上面,使该路径穿透一道一道的墙,而且这种手法也不断地提醒访客入口路径的设计主题,这种设计手法,在实际墙厚不足的情况下,或许也可以弥补从室外空间进入商场室内世界,空间转换之缓冲区太短的情形。
帕莎迪纳广场(Plaza Pasadena)的入口,就是一个实例,在该商场中,有一条短的、圆拱形的入口购物街,与主要的购物街交错,同时以一道穿进去的独立墙面,拉开入口空间的序幕,犹如位在圆拱立面尽头的一道凯旋门。许多位于美国的城郊型购物中心,其没有开窗、像一个箱子之量体的单调外观,特别喜欢采用这种造型富某些变化、三度空间的设计手法,有的是将一层一层的墙面设计成不同的样子,有的则是在整个箱型量体后面,再加上一个实的量体,只有在入口的部分,才裂开一个口,例如:核心广场/圣塔安娜商场的百货公司的入口,就是这样设计的。
最后,这样的入口特质,可以被发展成真正的三度空间门廊,配置在建筑外墙上。在南湾盖乐瑞雅购物中心里,以及再度被点到名的水晶峰商场,其室内购物街不同的几何形,被加以运用而产生尺度较小的亭篷式建筑物,这些亭篷建筑所配置之处,就像入口前面的警卫室。在前者案例中,植栽、一座喷泉、以及一些桌椅,从商场的中央空间到这个入口遮蔽物之间,散置在各个角落,这段空间的营造,几乎就像是商场内部中央空间的缩小翻版。在南街海港的17号码头中,这个设计原则,更延伸至室外,创造出一个复层式的门廊空间,将室内的剧院,往外延伸至建筑物的外观上,来处理邻接的开放空间。
购物街外观的表现手法,使人们开始讨论『新的购物中心类型在都市设计中所蕴含之意义』的问题,但是,在探讨这一方面的问题前,我们有必要先提出一个更进一步的设计议题,这个议题在最近这几年来,变得越来越重要。
篇3:购物中心规划设计成功基因
购物中心成功基因--规划设计
购物中心项目的规划设计包括购物中心项目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等。项目规划与设计对于项目的成败有极大的决定作用,其中,尤其以方案设计为重中之重:方案设计可以称之为宏观设计,牵涉到用地分配、功能分区和规划、外部交通设计、及城市环境设计,将决定购物中心项目的外部布局、内部功能、土地的利用效率、室内空间的利用效率、商铺出租的价格潜力、室内空间的合理动线布局等。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可以称之为微观设计,即在方案设计基础上进行纯建筑工程角度的深化、细化。购物中心规划设计必须体现设计师的建筑美学概念和市场概念,如果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无疑其设计是失败的,投资商、开发商将承受因此造成的损失。
为什么规划设计对购物中心如此重要?
原因很简单,购物中心规模庞大,业态复合程度极高,客流量大,所面对的两级客户零售商、消费者有复杂的需求组合,这些对购物中心的规划设计提出了要求。购物中心牵涉到的经营业态有主力店、半主力店、专卖店、娱乐设施、餐饮设施等。不同规模的购物中心里面的业态类型有多有少,其中超级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里面的业态组合最全、最多。以上各种经营业态的经营商基本上都是采取租用商铺的方式,其中主力店作为购物中心重要的组成部分,往往有一定的独立性;半主力店、专卖店、餐饮、娱乐等设施基本上都以独立铺位商铺的形式分布其中。购物中心的规划设计不仅仅体现的是建筑美学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和市场的现实与潜在的需求充分结合,因此,需要认真思考解决大量客流和与定位相匹配的广泛类型各种业态商家所带来的复杂需求,这些就是购物中心规划设计的特点。
一.设计参数高取值
商业地产购物中心的开发与住宅“买家即用家”不同,商业物业购物中心面向商家与消费者两级客户,所以在前期规划设计时,既要考虑到未来租户的差异化需求,又需深入分析未来消费者对空间的心理感受。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越来越多的购物中心开发商开始重视前期规划设计本应提倡,但值得注意的是时下各商业地产企业在通道、层高等细节方面均要求设计师以“高标准”取值,这种“高标准”通常对于定位高端、创造优质物业硬件当然有益,但也需在具体操作中做到因地制宜,要有一 “度”的把握,以避免发生“矫枉过正”的状况,限制到物业的商业价值。
二.低效的大广场
广场作为购物中心规划中室外与室内人流导入的重要节点,不但起到丰富视觉变化,升华游逛体验的作用,更可借助其相对开阔的场地进行布置,实现聚焦人流的目的。笔者现发现不少的项目,将广场面积规划得很大,看起来非常气派,但在细节安排方面却很粗放,甚至不具备供人停留的功能,更谈不上吸引人流,这样的广场是只能看的广场,非常低效。其实,商业中的广场并不一定要大,关键是有“功能”的设计,能够吸引人们在此聚集、参与、使用,在具体规划时,可考虑将一个大广场分解为若干不同主题功能的小广场,使每一个小广场都有独特的吸引力,如珍珠般连接在商业街中,可驱动人流在街区中流动。
三.通透却杂乱的立面
购物中心基于对外展示的需要,拥有临街面的店铺都会更受品牌的青睐。为迎合商家的需求,如今越来越多的购物中心将临主街一侧的外立面都做成玻璃通透效果,以使进驻本侧的品牌都能透过立面实现对外的展示。这一做法看似是在充分发掘项目商业价值,但其实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购物中心的立面就如同一个人的着装,是对外传达品味特征、吸引人关注的重要部分,一个新鲜且富有创意的立面形象,会对大大提升顾客的好感,焕发主动的吸引力,而若每格玻璃满布的都是不同品牌的宣传画面,则在外看整体立面就是一个无规则的“花脸”,给人造成“品质低下”的印象,损害商场的价值。
四.压抑的高层高
基于以往有诸多选址优越的购物中心因层高低,而导致诸多国际品牌商家无法入驻,对商业地产的价值形成了制约。为避免重蹈覆辙现在国内的购物中心新项目在层高方面都开始向“高”层高发展的趋势。的确,对于一个优质的商业物业,合理的层高是必须的,但对于高度的选择也一定要结合项目定位、消费者心理、规划指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一味求“高”也可能会对项目带来不利。通常,对于高档次的项目,可以有较高的层高预留,这符合对应品牌的开店需求及消费者对空间的体验偏好;而对于相对大众的购物中心项目而言,预留一个合理的高度就好,因为对于大众人群而言,相对小尺度、不易被注视的空间才会让他们感到自如,如同高星级酒店大堂会对他们产生压力一样,商业地产过高的层高也会令他们产生“昂贵、冷漠、压抑”等消极感爱,况且,高层高也必将导致开发建设成本高昂,因此,并非层高越高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