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计划

z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计划

一、2023学年第一学期已达成的目标

  1、完成 “十四五”2023秋季市级通识课教师培训。

  2、进一步完善教师梯队建设,明确各梯队教师的培养目标,建立骨干教师的辐射引领机制,壮大优秀教师队伍。

  3、完成了城乡互助项目终期考核,提升教研活动的品质,提高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水平。

  4、完成劳动课标的培训和“小学劳动课的设计与研究”项目展示活动。

  5、完成第六届骨干教师的考核和第七届骨干教师的申报和评审。

  6、完成部分教师智慧教育平台的操作使用。

  7、开展精准教学的培训和研究。

  8、完成《塑师德、强师能,争做四有好教师》的校本研修工作。

  9、依托实小“培英工程”、集团名师工作室、心理健康实践研究中心以及区级骨干教师培养基地,完成各领域的骨干教师梯队的培养。

二、2023学年第一学期未完成的目标

  数据驱动下的精准化的教学研究,开展全员考核目标尚未完成

三、2023(下)工作目标

  本学期,要进一步优化教师培养和管理机制,创新教师培训体系,推动教师自觉成长。根据教师自身发展需求、意愿,立足学科发展、队伍建设需要,实行“分层培养 点面结合 整体提高”策略。重点开展精准化教学的研究和双新的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重点工作:

  1,开展《双新背景下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提升与实践研习》的校本研修工作,通过专家培训、实践体验等方式,提升教师精准教学设计和实施的素养和能力。开展优秀精准教学方式展示,创新学科实践等方式,感受“精准施策”的优势,提升实操能力。

  2,围绕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开展双新的教学研究,使教师在学习素养视角下进行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创建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和成果,将素养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

  3,加强集团骨干教师梯队培育,依托“培英工程”、集团名师工作室、心理健康实践研究中心以及区级骨干教师培养基地,继续全方位多层次集群式培育集团各领域的骨干教师梯队

  4,进一步明晰梯队教师队伍的培养目标,采用差异化、个性化培养方式。创新教师培训体系,推动教师自觉成长。根据教师自身发展需求、意愿,立足学科发展、队伍建设需要,实行“分层培养 点面结合 整体提高”策略。

  5,借助区级共享课程《闵师慧育 润心启航》的培训,落实师德师风标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师德师风过硬的教师队伍。

其他工作;

  1、完成十四五区级师德通识课的培训。

  2、落实实验小学春城校区、景东小学联合教研和跟岗活动。

  3、落实开展区级层面数字化转型的学习。

  4、做好新一轮骨干教师的考核工作和管理工作。

  5、围绕作业的设计和优化,继续做好双减工作的研究。

四、工作措施

  1、全员培训、全校培训精准化教学,采用“统筹规划、分层实施、整校推进、应用驱动” 的实施策略,依托闵行智慧教育的平台,打造“整校进入、整校推进、全员参与、立足应用” 的数字化创新发展的新模式。通过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化转型的教学研究,深入推进我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优化数字化教学环境,促进我校的精准教学,通过培训,促进我校教师由技术应用向素质能力拓展,通过读数、用数、说数,调控学校课程教学评价,促进我校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2、借助闵行区区域平台,和学校的鸿合系统和智慧纸笔,形成基于数据驱动的因材施教校本特色,能适应闵行智慧教育的需求和数字化的发展。

  3、加强双新的研究。采用骨干引领,日常的研究和节点性的研究相结合,和精准教学相结合,凸显育人价值和素养导向,实现五育并举。

  4、开展《双新背景下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提升与实践研习》的校本研修工作。邀请市、区专家指导,通过实践体验,转变教师观念,技术赋能,以素养为导向,践行双新理念,变革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的数字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闵行智慧教育平台和智慧纸笔的运用,探索实施精准教学的途径、方法和策略不断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从而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5、依托实小集团,继续高质量推进“培英工程”“走校送教”(展示课)和“专题讲座”等,做好相关闭环工作。做好和景东、春城结对校的研讨活动,依据校情,明确和细化“常态互动”。

  6、建立骨干教师引领辐射机制、做好新一轮骨干教师的管理和考核,重视骨干教师在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好骨干教师带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示范作用,建立辐射、引领机制,实行骨干教师师徒结对。加强对骨干后备的培养和师徒结对的培养,对骨干后备实施任务驱动。

  7、落实分层分类、完善培训内容和方式

  精准定位教师的分类发展,梳理教师的发展梯队,聚焦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分层分类开展青年教师助力培训、骨干教师提升培训及教师培训者团队研修。借助实小教育集团跟岗结对,完善培训内容和方式,服务学生成长,突出育人主线,优化项目内容设计。重点围绕课程建设、双新、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完善培训内容。实施教师自我学习和学校推进混合式研修。实行任务驱动培训,突出教师参与,强化教师实践,注重成果产出。

  8、开展教学节活动,积极搭建各类平台,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养

  一是积极参加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活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二是以实小教育集团和明强小学校际联合教研、新基础的生态区,智慧笔为平台,为教师创设展示和交流的机会。三是开展学校教学节活动,为老师提供展示的平台。四是立足校本培训,以校本培训为抓手,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五是强化教研组的建设,活化教师队伍,进一步激发老教师的自我更新,自我提升,使教研组成为骨干教师、优势学科的孵化器。

  z小学

篇2:区教师专业发展初中英语集中培训心得体会

  区教师专业发展初中英语90学时集中培训心得体会

  2012年8月12日,南浔区教师专业发展90学时集中培训分别在南浔锦绣实验学校和双林庆同小学正式拉开了帷幕。本人有幸与全区六百多名初中、小学各学科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及骨干教师们一起参加了本次培训。虽说此次培训将持续12天共计90学时,但正如今天上午开班典礼上学员代表——南浔锦绣实验学校的袁志新老师所说:本次培训必将会让我们全体学员体会到新奇而又刺激的“头脑风暴”。而下午上海市静教院附校张人利校长的专题讲座“后茶馆式教学:颠覆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的确已经让全体学员耳目一新,头脑率先接受了一次“风暴”的洗礼。张校长在长达两个半小时多的讲座中用他自己清晰、简洁而又不失幽默的语言阐述了后“茶馆式”教学的起源以及该种教学方式的优势等,他的诸多例子与观点均引起了学员们的共鸣和深思。

  后“茶馆式”教学以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理论支撑,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价值取向,在继承和发展上世纪80年代段力佩先生“育才经验”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三个发展:

  1.教学方式更加完善——不仅是多种学习方式并存,而且后“茶馆式”教学确定学习方式有以下三点依据:学科中的核心知识;学生要掌握这一知识缺少经历或者经历不够全面;主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2.教学方法更加灵活——不确定“读、议、练、讲”等各种方法的用时;不拘泥“读、议、练、讲”等各种方法的应用完整;不规定“读、议、练、讲”等各种方法的顺序。

  3.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即以提高教学的效能来判断教学方式的选择。

  其次为了达到教学改革的目标,后“茶馆式”教学又提出了两个课堂教学关键干预因素: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其关注学生“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就这样逐步形成了后“茶馆式”教学的两个基本特征。

  因此,后“茶馆式”教学主张“学生先学”,而且还阐释了教师在“学生先学”后该如何教,但对于怎样教等细节问题倒又不作过多的硬性规定,追求的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至高境界。

  对照自己的英语教学,回想以前也听过、看过一些在全国较有影响的优秀课堂教学模式,如:尝试教学、洋思经验等,所以从理念上来说,“以学生为本”、“先学后教”等新课程理念也已基本接受;从实践上来说,“小组学习”、“ 合作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式等也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但是听了张人利校长的报告后,我还是恍然大悟——“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很多的困惑迎刃而解。正如张校长所说,其实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暴露出www.aishibei.com了相当多的实质性问题,如:课堂上教师自己讲得太多,更可怕的是自己并没有认识到已经讲得太多;学生的“潜意识”暴露不够,特别是“相异构想”没有显现出来,更没有得到解决;教师对第一次教学中学生的差异问题常常束手无策;甚至不明白自己教学行为的目标究竟在哪里?因此,我们的教学现状是:教师们在不停地抱怨学生的傻——如何如何简单的题目讲了多次之后,学生还是不会作答,甚至是考前刚讲过的重点题目,考场上学生也是答错;而学生呢,埋头苦学,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座右铭,要取得一定的成绩着实不易,也可以说是典型的“以牺牲今天的生活质量来换取明天的生活质量”,而这恰恰是我们教育工作教师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我们期待的是轻负高效的教学,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孩子获得成绩的过程。

  虽说一天的培训是短暂的,但这足以让我进一步明确今后教学的方向——努力尝试着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把后“茶馆式”教学方式正确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真正体会这种后“茶馆式”教学方式的实效性。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以“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为基础,针对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以后“茶馆式”教学的核心——“议”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使启发式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打造轻负高效的课堂。当然我也深知这必将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敏锐的课堂反应能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等,那就让我们以此次培训为契机,期待洗礼我们头脑的“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