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手机带入校园申请制度

学生手机带入校园申请制度

  依据中小学校“五项管理”文件精神,为保障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规范学生行为,能让学生正确对待手机(电话手表)。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经学校研究,对学生将手机(电话手表)带入校园作如下规定:

  一、学生原则上不准带手机(电话手表)进校。

  二、学生如因非常特殊的原因确有需要将手机带入校园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向学校提出正式书面申请,经学校审核同意后方可带入校园,但进校后应立即将手机交由班主任统一保管,离校时统一取回

  三、手机管理纳入学生行为规范考核、班级考核。

  四、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电话手表),必须遵守如下规定:

  1.学生手机(电话手表)不带入课堂。学生带手机(电话手表)进校要经家长申请和班主任审批,并在德育处备案。进校门后主动关机,交给班主任保管,统一放在教师办公室手机(电话手表)保管箱内。放学时拿回,出校门后方可开机。对带进校园的手机(电话手表),由学生自己承担责任,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由家长及学生本人负责。

  2.学生未经申请带手机(电话手表)进入校园并使用视为违规。学校教职工对违规使用手机的学生,应及时制止,给予口头批评教育,手机(电话手表)交由该学生班主任保管。

篇2:学生手机带入校园申请制度

学生手机带入校园申请制度

  依据中小学校“五项管理”文件精神,为保障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规范学生行为,能让学生正确对待手机(电话手表)。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经学校研究,对学生将手机(电话手表)带入校园作如下规定:

  一、学生原则上不准带手机(电话手表)进校。

  二、学生如因非常特殊的原因确有需要将手机带入校园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向学校提出正式书面申请,经学校审核同意后方可带入校园,但进校后应立即将手机交由班主任统一保管,离校时统一取回

  三、手机管理纳入学生行为规范考核、班级考核。

  四、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电话手表),必须遵守如下规定:

  1.学生手机(电话手表)不带入课堂。学生带手机(电话手表)进校要经家长申请和班主任审批,并在德育处备案。进校门后主动关机,交给班主任保管,统一放在教师办公室手机(电话手表)保管箱内。放学时拿回,出校门后方可开机。对带进校园的手机(电话手表),由学生自己承担责任,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由家长及学生本人负责。

  2.学生未经申请带手机(电话手表)进入校园并使用视为违规。学校教职工对违规使用手机的学生,应及时制止,给予口头批评教育,手机(电话手表)交由该学生班主任保管。

篇3:预防学生违法犯罪的实施办法

  预防学生违法犯罪的实施办法

  为了实现依法治校,创造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和稳定的发展环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组织开展法制教育活动,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1.坚持开足开齐法律课,以课堂法制教育为主阵地,进行系统的法制教育。

  2.政教处与法制副校长联系,每年举办两次法制教育讲座,争取放两次法制教育录相片、成人模拟法庭。政教处、团委要组织法律知识竞赛,开展“说法用法”评论征文活动,要求各班学习园地有法治德治内容。学生干部培训要加入法治教育内容。

  3.班主任培训要以法治教育为主,提高班主任用法艺术和能力,探索“学校承担指导家庭教育责任”的途径,对有严重不良行为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法,以理服人,以法育人”。

  4.学校要办好家长委员会,建立定期同家长联系制度,要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学生、家长、学校和权利和义务,形成依法育人的合力,提高教育和预防效果。

  5.要创办法制教育活动室。

  6.依法治校领导组要把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整体布署,及时研究预防学生违法犯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和表彰预防学生违法犯罪成绩突出的组织和个人。

  二、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学生违法犯罪1.深入开展“关爱”教育,严禁歧视后进生或迫使学习差的学生出班、转班、转专业、回家;发现这种情况,要按制度依法追究责任;2.教育学生必须按照《教育法》规定,履行“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的管理制度”等法定的义务。

  3.鼓励学生戒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不良行为。

  4.建立“留校试读教育制度”。对因严重违法违纪必须处以开除学籍的,且留在学校不会危害其它学生及学校安全的,学校与被帮教学生及其家长签订帮教责任制。政教处为实施帮教的组织机构,班主任、教师为帮教的组织者和责任人。建立帮教制度和档案,每学年教师应完成一个帮教任务,要签订帮教责任书,帮教教师要想法关爱感化学生,并记录好帮教者的转化、成长轨迹,以便总结,进行科研之用。

  5.政教处要与法制副校长保持密切联系。搞好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的治理工作,落实长效管理措施。

  6.团委要经常进行“告别三室一厅”教育,开展“拒绝毒品”、“远离赌博”等活动,增强学生免疫力。

  7.对学生中的违法案件,该司法介入的要主动、及时请司法部门介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凡故意隐瞒使问题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8.要建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制度,制定计划,明确工作部门和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实行目标管理,加强过程管理,加强考核,结果与个人目标考核成绩挂钩,与评先、晋级、奖惩联系。

  9.对不重视该项工作,不依法办事,玩忽职守,导致学生辍学流失、违法犯罪的要按照制度追究责任。